同济大学在其工业4.0的研究领域,着眼于四个重要维度,包括研究创新、人才培育、建设试验开发平台以及工业实践应用。这些方向并非简单独立,而是具有相互促进、彼此依存的紧密联系。研究成果直接推动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的进步,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则反过来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试验开发平台作为研究成果的坚实基础,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是向工业界展示前沿技术的重要窗口;工业实践应用则持续对研究和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
林松教授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对于同济大学而言,工业4.0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以研究为核心,既能为教育事业提供有力支持,也能为工业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借助实验开发平台,为研究提供实践检验的机会,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环节。”
回顾过去,自去年十月份以来,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携手德国知名企业PHOENIX CONTACT公司,共同创建了全国首家“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在此之前,早在2013年10月,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便与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了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
在林松教授的热情引领下,《汽车商业评论》有幸参观了坐落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实验室内部陈列着各类先进设备,如操作机器人、数控机床等等,计算机、传感器、射频识别装置等构成了一张庞大的信息物联网,再配以相应的软件系统,最终构建出一套虚实结合的智能制造体系。
在一个展示工厂自动化的平台上,机械手臂以迅捷且精准的动作,从流水线上抓取工件。旁边的操作员仅需使用一部iPad,即可轻松掌控整条生产线的运行状况。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得到了众多德国企业的鼎力支持,其中许多设备均由西门子、ABB、Beckhoff、博世、蔡司等知名德企赞助。
除此之外,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还肩负着验证教授们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工业4.0领域)的重任,同时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以便企业能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目前,该技术中心已与多家汽车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了密切的项目合作关系。
林松教授强调:“脱离企业的工业4.0研究注定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他指出,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只有在实验室中研发出的技术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得以顺利应用,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成果。因此,他们会主动寻找合适的企业开展合作,而如今的企业也越来越愿意主动寻求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共同推动工业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例如,林松教授曾联合上海图书馆,共同主持承担了上海市文创资金扶持项目452:机构传动系统设计服务平台,成功实现了对海量数字信息的全面支撑。该数字化平台提供四大服务功能,即知识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平台服务,并荣获上海市文创办35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堪称高校、技术服务及企业合作的典范之作。
林松教授深信,高校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在完成前期的技术研究工作之后,企业可立即将相关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迅速投放市场。因此,“高校教师不仅应专注于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更应深入研究各项前沿技术,待技术成熟之际,便可逐步推广至工业界,同时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林松教授鼓励学生自主发掘研究课题,亲身走进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展开深入交流。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各大名列前茅的德资企业,部分优秀学子甚至尚未毕业,便已被德资企业提前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