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本年度以来,工业4.0以及互联网工厂已然成为了家电行业内兴起的热门议题。受益于“互联网+”的热潮,部分强势且知名度较高的家电企业近年来已领先其他企业一步,着力推动制造业向智造方向转型升级,企图借助“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东风,从而在整个行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然而,据笔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除了上述提及的家电巨头外,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万家乐、万和、康宝、格兰仕、华帝、索奇等在内的众多中大型制造企业也都跃跃欲试,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8月11日,海尔集团位于沈阳的“透明工厂”正式揭开神秘面纱,通过构建的“智能交互制造平台”,该工厂成功实现了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并且实现了用户、产品、机器、生产线之间的实时互联。同样在当天,另外两大家电巨头——美的和格力也不约而同地在同一时间段进军机器人领域。
体而言,8月4日,格力电器首次对外开放了自动化生产车间,并高调展示了其自主研发机器人的最新成果。据悉,格力目前自主研发的自动化产品已经涵盖了机器人、注塑机械手、大型自动化线体等多个领域,共计近百款产品。同一天晚上,美的集团发布了机器人战略,承诺未来3年内将在机器人应用上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同时宣布与日本安川电机共同出资设立两家子公司,分别专注于开发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
从企业角度出发,实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不仅是为了响应国家战略,更是出于自身经营策略的考量。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家电巨头选择向自动化生产转型主要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尽管家电企业在实施机器人自动化初期需承担较大的资金投入,但在未来数年内,维护成本将会显著降低,生产效率亦能大幅提升。更为关键的是,生产过程得以实现全面标准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产品品质。这些因素都预示着中国企业未来将大规模采用机器人进行生产。
实际上,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退,人力成本已然成为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伴随着人力成本的持续上涨,美的、格力等诸多传统家电企业也遭遇了用工难题。
无论海尔的“透明工厂”如何落地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抑或是格力电器关于“产品精度要求”的述说,抑或是美的集团提出的“双智”战略(即智慧家居与智能制造的有机结合)。自动化生产的本质一方面在于为智能制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则是从更高维度完成整体家电的智能化升级。有业内专家表示,尽管传统家电制造企业在单个产品的智能化提升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整体互联互通方面仍有待完善。要想实现整体家电的智能化,其中涉及的核心环节对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些环节便需要由机器人来完成。
实际上,能够运用自动化装备或者机器人的往往是那些产品线丰富、市场需求巨大的一线品牌,这对于广大的二三线家电品牌来说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刘步尘认为,企业实施自动化生产之后,产品价格势必有所下降,这将使得未来二三线品牌的生存环境愈发严峻。当前看来,家电行业无疑是智能化进程推进最为迅速的行业,因此这场行业洗牌必将首先在家电行业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