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这一领域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回顾至2010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共计35座城市的50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总投资高达约4000亿元人民币,其中仅机电设备(如机车、轨道、盾构机、接触网、屏蔽门以及自动售检票等)的投入便至少达到800亿元。然而,唯有构建起我国自身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与制造体系,方能有效地降低地铁建设的 成本。
若选择全进口设备,那么机电设备的成本将至少上涨50%。然而,如此巨额的资金投入,究竟谁从中获益?无疑便是那些国际产品制造商们!他们的利润率至少在50%以上,因此他们的工程师得以享受每周工作五天,每日工作五小时的待遇,每年更有长达一个多月的假期,且来往中国均乘坐商务舱并入住五星级酒店。至于产品代理商,他们仅需花费5%的商业成本,却可获得8%左右的利润,再加上17%的增值税(地铁建设主要由中央及地方政府投资,增值税实际上是一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进口退税以及清关报关等环节,使得代理商在4000亿元的交易中仅留下300亿元的利润,同时直接创造了约3000人的就业机会。
倘若实现国产化,那么这4000亿元的工业销售总额又将为多少国民带来生计?以华为为例,该公司在2013年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390亿元,拥有超过15万名员工(华为的员工薪酬亦相当优厚),而为华为提供外包或下包服务的配套企业更是不计其数。同样,4000亿元的机电设备采购将直接创造超过40万人的就业岗位,这一数字在笔者看来已经颇为保守。
因此,工业界必须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并在关键技术和设备方面实现国产化,这才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否则,只会让少数人先富起来。
在此,不妨分享一则关于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国产化的案例。故事的主人公乃是上海华虹。早在1998年9月,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AFC系统便已全部采用美国CUBIC公司的产品,并成功完成了1号线的调试工作。然而,全进口设备存在着造价过高、运营成本高企、关键技术保密导致系统维护和升级难度加大、备品备件供应不足、资深维保人员需从美国飞赴现场,且工时费自启程之日起即开始计算等诸多问题。因此,在3号线的招标过程中,政府明确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国产化方案,最终由上海华虹与西班牙INDRA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应用软件的本土化以及维修零部件的国产化。
尽管此时的上海华虹在技术实力上尚显稚嫩,但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坚信上海华虹已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制造的能力,故在2001年末1号线北延线的AFC招标中,上海华虹以6000万元的报价击败了CUBIC公司,并于2004年顺利完成了相关工程,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人才随后被诸如高新现代、上海邮通、上海华腾等单位以更高的薪酬所吸引。直至2008年,国内AFC行业已基本摆脱了外资企业的垄断地位。
一条地铁线路的合同金额高达1亿元人民币,而50条线路的合同总额便高达50亿元人民币。这笔庞大的订单被上海华腾、上海华虹、南京熊猫、高新现代、北大方正以及浙大网新等诸多企业所瓜分,成为他们的主要盈利来源。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华虹还与复旦微电子展开深度合作,能够提供全套国产化产品,从而推动了微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