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太阳能副总裁陆川先生曾向《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详细阐述过,他们在去年三月份成功地从一家已经宣告破产的德国著名光伏企业Conergy手中收购了一座组件制造工厂。这个工厂主要面向欧洲市场,致力于生产高质量的光伏组件产品。
据陆川先生介绍,当时的这次收购属于典型的资产收购,其成交金额仅为不足600万欧元。然而,如果要在中国国内建立同样的自动化生产线,再加上所有的厂房以及动力设施,所需的投资额至少高达1400万欧元;若是选择全套德国制造的自动化设备,那么其报价甚至会超出4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法兰克福奥登市的市政议会已经将该工厂周边的道路正式命名为"正泰大道"(ChintAvenue),这也是德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以中国企业命名的道路。在德国,这样的做法并不常见,在此之前,只有诸如博世、西门子、戴姆勒等极少数的跨国企业享受过这样的殊荣。
陆川先生指出,他们的工厂内共有五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产量均达到60兆瓦,总产能高达300兆瓦。其中,配备了数十台先进的机械自动化设备。过去,一条生产线可能需要最多上百名的工人,但是如今只需要12位员工便能轻松应对。这些员工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每个生产环节完成之后,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故障;观测整个加工流程,对个别产品进行检查,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返工处理。
陆川先生进一步表示,尽管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自动化流水线,例如微山经济开发区的山东润峰电力有限公司就在其500兆瓦的光伏组件车间中,关键部位运用了智能机器人技术,成为了国内首条全自动进口高端流水线。然而,相较于德国如此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而言,国内企业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在传统流水线上需要数百人才能达成的产能,现今只需要九名员工就能完成。
陆川先生向《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透露,随着德国全自动化生产线的投入运营,加之上半年光伏市场的整体回暖趋势,使得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这家德国工厂的出货量约为90兆瓦,而在国内,正泰太阳能的销售量则达到了160兆瓦,出口量更是在400兆瓦左右浮动。去年上半年,正泰太阳能的总出货量约为400兆瓦,因此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的业绩相较于去年同期有了显著的提升。”不过,他同样强调,尽管国内对海外的出口量有所增加,但上半年整体的组件价格却未见明显上涨,去年上半年的售价大约为每瓦0.58美元,而今年上半年的平均售价仅为每瓦0.53美元。
在今年的前六个月里,大多数光伏企业的营收都出现了同比增长的趋势,但利润率的表现却各不相同。亿晶光电在上半年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4.2亿元,同比增幅接近1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为0.33亿元,同比降幅达到67.8%。林洋电子上半年的营收总额为11.73亿元,同比增长近3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9亿元,同比增长幅度25%;其中,二季度单季的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为6.69亿元与8959万元,同比涨幅分别为46%与25%。
“我们预期国内在下半年还将持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整体的安装量有望超越上半年,组件的销售量也将超过上半年,同时自有电站在下半年也将并网发电,这无疑将有助于改善下半年的业绩表现。”东北证券的分析师龚斯闻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