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一经揭晓,许多人都为"中国制造"的进步感到欣慰。本年度入围该排行榜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规模亦较之去年得到了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自2009年起,进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数量呈递减态势,但是在今年仍有高达266家企业成功跻身榜单,相比于前一年度,这个数字还增加了6家。此外,这266家制造业企业的营业总收入总额也较之上一年度增长了3.25%,甚至制造业在500强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相较于上一年度也提高了4.7个百分点。
然而,尽管制造业整体盈利状况并无显著改善,亏损企业的数量以及亏损额度却呈现出上升趋势。据统计,2015年度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在上一年度共实现净利润5737.4亿元,同比增长2.27%,虽然增幅较之上一年度有所下滑,但仍然达到了5.57个百分点。在这些制造业企业中,有六成企业的年利润额仅在10亿元以内,而利润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仅有8家。另外,还有46家企业出现亏损,相较于上一年度,这个数字增加了15家。
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所承受的压力不容小觑。"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正在逐渐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重拾活力。然而,规模增速的放缓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正遭受'三期叠加'的困扰,尤其是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产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产业分流'的双重挑战。"缪荣表示。
长久以来,产业链完备且成本相对较低一直是中国制造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回归和低收入国家对于中低端制造业“蛋糕”的垂涎,使得我国陷入了“双向挤压”的困境。近年来,美国颁布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这些发达国家纷纷祭出“制造业回归”的旗号。例如,美国苹果公司已经在本土设立工厂进行生产;同样地,日本松下公司也将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的生产基地从中国迁移至日本国内。另一方面,越南和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也开始凭借更为优惠的成本优势,积极争取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比如,耐克、优衣库、三星等知名品牌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设立新的生产基地。
"在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的支撑要素日益趋紧之际,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指出。
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向着未知的海洋发起冲刺,势必要在研发创新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可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水平尚属较低阶段。据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85%,这一数字距离国际通用标准——2.5%的生存线和5%的竞争力线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技术创新无疑是决定制造业发展命运的关键因素。研发费用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导致新产品开发速度迟滞不前。"李建明进一步解释道,根据中企联多年来的企业跟踪调查结果,自2009年以来,大多数"中国制造"中的新产品销售比重持续下滑。其中,2012年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销售比重降幅尤为明显,分别较上一年度下滑了13.65%、6.33%和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