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收入与利润微薄,许多企业难以承受高昂的研发投入负担。缪荣对此表示:“长久以来,中国制造业主要依赖于技术引进和模仿制造,通过大规模投资迅速提升了自身的生产能力。然而,这种粗犷型的增长模式却使得制造业的利润水平处于较低状态,导致企业陷入了'利润愈发微薄,愈发不敢投入研发'的恶性循环。”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也是影响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的原因之一。据王树田回忆道:“技术创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从基础研发到中试阶段的投入十分巨大。然而,当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仍有待加强,以起到更好的威慑作用。在我所组织的数次研讨会上,尽管各家企业均表示愿意参与讨论并解决共性技术难题,但最终却未能有哪家企业派遣其核心技术人员出席。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渴望免费学习新技能,却害怕自己的技术被他人窃取,这实在是制造业创新道路上的困境。当抄袭、仿冒等违法行为无需支付巨大代价时,企业的创新意愿无疑会受到打击。”
当前,制造业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不转型则必死,转型则可能遭遇更大困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首先必须改变企业家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对于创新的自信心。
众所周知,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演变为多引擎驱动,传统产业必须引入新的元素,如资本和创新,才能实现平稳的转型升级。中国500强企业、人民电器董事长郑元豹认为,研发投入并不一定要从基础研究开始,企业还可以考虑在全球范围内收购那些可以适应传统制造业需求的前沿技术,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高新技术,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还能有效降低研发风险。
正如大河流水,只有小河流满,制造业的大型企业才应该承担起引领产业创新的重任。这些大型企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技术积累,在产业链中更具实力扮演“整合者”的角色。而中小企业则具有“船小好掉头”的灵活性,市场嗅觉更为灵敏,常常成为传统商业模式和产品技术的颠覆者。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让大型企业提供开放的平台,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进行创新,那么整个产业的创新力量将会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从“化零为整”向全面繁荣的转变。
数据显示,今年7月,德勤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发布的《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报告指出,中国的大型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转型打造孵化器的方式来选出优秀项目,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集成创新和资源整合方面的优势,以此将科技创新作为获得全球产业峰值的核心驱动力。
为促进企业提升研发强度,建议政府采取必要措施为企业减轻负担。根据《中国制造2025》计划,我国将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有关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的条款,进一步完善企业研发费用的计算核准方法,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中国企业家联合会也提出建议,希望国家能够尽快建立多元化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