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温州康奈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五代鞋楦生产车间内,醒目的位置悬挂着“机器换人减员增效”的宣传口号,而车间内仅有两位工人在熟练地操控电脑设备。该集团副总裁周津淼表示,曾经人工制作鞋楦的时代,每位技术工人每日最多只能完成两个鞋楦的生产任务;如今采用“机器换人”策略之后,相同的人数通过电脑产线每日可生产数十个鞋楦,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位于江苏地区的森威精锻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敬民热情地带领我们深入生产车间,详细介绍了工人如何运用电脑进行生产流程的精准控制,并向我们展示了机器上为进一步实现自动化改造而预留的数据接口。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的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张乃千坚信,智能制造将会助力企业“再造”生产流程,尤其对于数目庞大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无疑是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必要途径。
业界专家们亦指出,生产流程的变更只是“表面征兆”,伴随着智能制造的逐步推进,中国制造传统发展模式的“再造”方具深远意义。南京大学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表示,“互联网+”、智能制造的价值不单在于对传统产业的改良,更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工具改造现行产业体系,促使其转变为具备更高生产效率与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因此,真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至关重要。
据悉,卡洛泽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为80后青年创业家王瑾先生,其研发的产品荣获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德国红点奖,他在带我们参观公司的过程中感慨万分地表达,“中国智造”不仅仅局限于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变革,更需要注重发展方式的“更上层楼”,例如强调“用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催生出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模式,最终实现对传统制造业价值链的彻底重塑,使得产品更加贴近消费者,满足市场需求。
无论从生产流程到发展方式的“再造”,任何改变都孕育着新的希望。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屡次听到企业家们发出“制造业难、做实业苦”的感慨,然而正是这些企业家,始终怀揣着打造“百年老店”的坚定信念。他们坦言制造业面临的“爬坡过坎”过程充满艰辛,《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期待通过智能制造探索新的发展空间。
当被问及对“中国智造”的宝贵建议时,众多受访者均表示,德国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正面临发展困境,然而,一大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德资中小制造“百年老店”,反而在中国市场取得持续增长,效益显著。
在享有“中国德资高地”美誉的江苏省太仓市进行相关调研期间,笔者亲身感受到了诸多德资制造企业对当地社会氛围以及政府引导机制的深度依赖。其中,毅结特紧固件系统(太仓)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迈克·弗兰克表示:“尽管近年来德国服务业正逐渐成为投资热点,然而制造业始终备受瞩目。”长期以来,德国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手段来积极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同时也全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与转型升级。
作为首批进驻太仓的德资企业之一,克恩里伯斯公司的中国业务集团总经理张臻伟深感感慨地指出:“中国企业家最应当向德国企业家学习的便是‘坚守主业’这一理念。”他观察到,许多人往往无法抵挡“赚取短期利润”的诱惑,将大量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房地产等非核心产业中。
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在氮化镓应用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领我国半导体工业步入第三代。然而,该公司董事长张乃千却时常感到忧虑。他坦言:“自回国创业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亲朋好友们总是询问我究竟赚了多少财富。在他们眼中,唯有金钱的积累才能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张乃千认为,要想打造百年基业,必须保持专注并深入挖掘市场潜力,然而许多企业却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导致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股票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从而影响了“中国智造”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