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马沈阳工厂的焊接车间内,火花四处迸溅,近700台来自国外的先进机器人在自动化的流水线上来回穿梭,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在华晨金杯汽车公司的生产线旁,十几台出自沈阳新松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国产移动机器人,正轻盈自如地搬运着沉重的物料。
然而,就在人们尚未察觉之际,曾经被视为“概念”的机器人已然悄然走进中国市场,并呈现出惊人的爆发式增长。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了27%,其中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了5.6万台,同比激增54%,市场销量连续第二年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
当许多企业因订单不足而烦恼时,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却面临着如何应对源源不断的订单的挑战。今年上半年,新松机器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作为该公司的总裁,曲道奎先生不仅担任着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理事长职务,还是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他预测,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将步入激烈竞争的白热化阶段。
面对如此难得的机遇,各地政府纷纷上马机器人项目,大大小小的产业园区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数量接近40家;近两年时间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一家新的机器人企业诞生;相关制造业企业的总数也从去年年初的200余家迅速增加到如今的800余家,仅在A股上市公司中,涉及机器人概念的企业便已经超过了50家。
然而,在如此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庞大的规模之下,中国的机器人是否已经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呢?2014年,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为1.2万台,仅占据国内市场销量的20%。相对于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言,国产机器人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显得微不足道。此外,国产高端机器人的数量更为稀缺,基本上都被跨国巨头所垄断。因此,人们不禁担忧:弱、小、散的企业大量涌现,是否会导致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迅速陷入低端产能过剩的困境?
“如果我们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很可能会错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曲道奎表示:“能否培育出顶尖的企业和产业,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曲道奎指出,“虽然国内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我们必须警惕类似国产汽车行业初期的那种‘一窝蜂’现象,以免最终落得‘一锅清’的结局。”
“在中国的机器人市场中,技术含量更高的多关节机器人几乎都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组的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表示,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对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也就是说,尽管我国从事的是高端的产业,但在实际地位上却仍处于低端水平。
机器人产业属于典型的“三高”产业——即需要高度的技术、优秀的人才以及充足的资金投入,然而国内的许多企业却普遍存在“三低”甚至“三无”的状况。在缺乏掌握芯片、软件、控制系统等高端技术的背景下,这些企业只能从事简单的外壳加工和组装工作。“他们所生产的仅仅是机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因此,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并非技术实力的较量,而是价格战的角逐。
尽管大市场的前景充满诱惑力,“但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同质化的低端扩张策略,而不去寻求高端技术的突破,那么国产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恐怕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他人分食肥肉,我等仅能喝汤’。”曲道奎忧心忡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