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于去年九月成功启动我国第一条机器人智能生产线,其庞大的现代化厂房总面积高达1.5万平方米。在此,机器人忙碌穿梭,而原本需要数百名工人的生产流程如今仅需寥寥数名员工进行监控。据新松机器人公司品牌公关部负责人哈恩晶先生透露,“根据以往的生产规模,这里原本需要三至四百名工人。然而,随着机器人的广泛运用,这里已然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无人化工厂。”
“无人化工厂”这一概念对于我国众多高科技企业而言早已不再陌生,尤其在制造业发达的南方各省市,这一趋势正呈现出如星星之火般蔓延开来的态势。
据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机器人的年度平均增长率高达30%,部分行业甚至超过了60%。东莞、佛山等城市纷纷推出“机器换人”的激励政策,广东省政府亦提出计划在2017年前对超过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那么,机器人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人类?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应用,那些失去工作机会的工人又将何去何从呢?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电脑以及电子电气产品等已经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制造业领域,大约有85%的工作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尤其是涉及到“3C”和“3D”岗位的工作,将最先被机器人所取代。其中,“3C”代表着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等信息家电产业的工作岗位,而“3D”则主要指那些单调、艰苦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
虽然机器人的出现可能导致部分岗位的工人面临失业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彻底失去工作。相反,机器人的出现将使人们从繁重、危险、乏味的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力的高级别工作中。例如,在装备制造业中,当工人从生产线上撤下之后,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产品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以及品牌运营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推动中国制造向更高端的价值链攀升。同时,人们也将拥有更多的休闲时光和精力去发掘和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当然,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使用机器人的智能化制造与使用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制造模式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共存。”人力资源专家曹晶荔女士表示。
当前,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在于:在劳动力分流的过程中,如何加快培养出能够熟练操控机器人的新型员工?以及在摆脱重复性劳动之后,如何加速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兴人才?
对此,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木西先生建议,除了要求劳动者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之外,国家还应当积极探索企业办学、离岗员工再培训等多元化的教育途径,以便将一部分技术工人迅速转型至机器人操作、编程等新兴岗位。如果这一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无疑将为“中国制造”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实现二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