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舞台上,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重要性举足轻重。为了抓住这一机遇,各国纷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策略:美国致力于推动“制造业的回归”,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欧盟积极倡议“新工业革命”,力图推动机器人、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日本和韩国也将机器人视为未来战略新兴技术,分别制定了详尽的发展计划。
然而,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否砥砺前行,积跬步至千里,最终摘得这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呢?
尽管中国机器人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品牌知名度尚待提高,核心技术相对匮乏,尤其是产业上游基础研发能力明显不足。这些问题在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早已出现,如今在这个新兴产业中依然存在。
“核心元器件、材料及制造工艺、以及系统设计、测试与验证等关键环节的不足,直接导致国产机器人在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王洪光如是说。
众多专家和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要迅速提升国产机器人自主创新水平,必须依靠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汇聚人才和资金,同时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赵杰指出,相较于国外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中国机器人发明专利申请和研发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无疑限制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实际应用,进而影响了技术创新的进程。“我国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成果转化率仅约为3%。机器人产业创新应在国家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和模式创新。”他强调。
此外,资金的集中、分配和使用政策也亟需重新审视。“为了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应当采取‘减法’策略,减少项目补贴,代之以税收优惠。”曲道奎表示。他建议国家加大对大型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检验平台的建设力度,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使各家企业能够在同一条赛道上自由创新、竞相发展。
在全球智能制造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已然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身处“前沿阵地”。一系列旨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正在逐步出台。工信部正在组织制订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宣布,中国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已于今年初正式启动运行;国家还将从扩大市场消费、拓展国际合作、通过产业基金等金融手段提供支持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助力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而言,上述“四问”仅仅是一个开端。虽然看似平淡无奇,却在中国智造的宏大篇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蕴含着无限希望,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值得我们期待的是,机器人产业的繁荣发展必将为中国描绘出一幅瑰丽壮观的未来画卷,从而引领中国制造迈向崭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