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10月以来,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郑重承诺:至2020年底,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较于2005年分别削减40%至45%。紧接着,在2011年3月份,我国在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未来的“十二五”时期内,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降低16%和17%。
众所周知,电力消费占据了总能源消费的半壁江山,而电动机的用电量则占据了全社会用电总量的50%以上。因此,提升电动机的能效水平无疑成为了我国节能减排政策中的关键环节。
据王琨先生透露,早在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便联手发布了《全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旨在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推广、淘汰、改造电动机及其配套系统共计1亿千瓦,从而达到提升电动机能效的目的,预计每年可节省工业用电达300亿千瓦时。
“该计划目前已经步入了中期阶段。”王琨先生详细介绍道,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对永磁复合电动机的能效限制值做出了明确规定,并重点推荐了59种电机节能产品、4种高效节能电机产品以及25项节能电机技术。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国成功推广了高效电机,淘汰了低效电机系统,完成了超过4000万千瓦时的节能改造工作。
然而,由于高效节能电机相对于普通电机而言,需要消耗更多的铜、铝、冷轧硅钢等原材料,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其售价也会高于普通电机10%至30%。因此,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补贴高效+禁止低效”的双重推广策略,但高效节能电机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对此,王琨先生坦诚地表示:“当前国内存在着能效虚标现象,能效标识的合格率仅为85%,还有1/5的产品未能达标。同时,低效能电机仍然拥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同样,南阳防爆集团董事长魏华钧也强调指出,为了推广高效电机的应用,部分地方政府虽为企业提供了定额资金奖励,但真正愿意采纳该方案的厂商数量仍旧有限。
王琨先生进而指出:“有人提议严控生产关卡,强制执行国家的能效标准,严禁制造低于能效标准的电动机。然而,只要市场存在,便会有人敢于生产,只要有人购买,自然会有人敢于出售。因此,淘汰低效电机的关键在于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他补充道,目前的电机改造工作缺乏针对性,大多数地区仅仅是简单地用高效电机替换低效电机,并未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因此,淘汰低效电机的关键在于创新市场推广模式,并建立健全市场约束机制。
王琨先生表示,未来国家将会继续运用市场倒逼机制,充分发挥标准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对市场进行必要的约束。此外,国家还将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电动机系统进行改造,与垄断终端行业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广高效电机的应用。
魏华钧先生认为,高效电机推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国内高效电机标准的实施进度相对滞后。“尽管国内高效电机的标准与国际高效电机的标准保持一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与美国之间仍存在至少5年的差距。”为此,魏华钧先生呼吁国家能够尽早出台更为有力的政策,打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以提高高端电机的推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