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严谨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将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种类型。尽管工业机器人市场已日趋成熟,欧美的传统强国以及日本等亚洲发达国家早已在此领域展开深入技术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至今仍牢牢掌控着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绝大部分江山。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层面上,虽然沈阳新松及哈尔滨博实等寥寥数家国内领军企业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某些细分领域实现了对技术垄断的突破,达成了世界领先的水平,然而,从整体来看,我国绝大部分本土机器人民营企业依然扮演着技术跟随者的角色,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纵观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在国际竞赛中落后的时间长达几十年之久,但仍然在不断积累起步;相较之下,服务机器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皆尚处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尚未拉开显著差距。因此,对于国产机器人制造商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更为广泛的机会和潜力,有望通过创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先生对此做出了精准的判断。
在8月19日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有幸参观了位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亲眼目睹了一款具有五指、十五个关节的机械灵巧手。这款灵巧手不仅具备触觉感知能力,而且能够稳妥地握持鸡蛋而不会破碎,同时还支持远程操控。据技术负责人、哈工大副教授蒋再男介绍,自灵巧手项目启动以来,他们已经成功推出了四代产品,技术水平在国际范围内遥遥领先,荣获过欧盟技术转化一等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毫无疑问,这款灵巧手在机器人灵巧操作领域将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实力。”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先生进一步指出,在服务机器人技术领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工业机器人只需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固定作业,而服务机器人则需要在复杂的空间环境中自主移动、避开障碍物、完成充电等任务。我们已经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学术界称之为建立地图,实际上就是识别道路。”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国产机器人行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据相关数据统计,仅仅在今年上半年,我国便有上千家机器人企业相继注册成立,中国机器人注册企业总数已经超过4000家。
然而,徐方先生坦言,尽管我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但在质量方面仍有待提高,与国际巨头相比,绝大多数国产机器人企业仍显得微不足道。“哈尔滨行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宗义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而机器人项目投资巨大,周期较长,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确实缺乏足够的积累。尽管国家一直在倡导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但如此小的体量显然难以承担此重任。”
此外,来自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最新消息显示,2014年,外资工业机器人企业凭借其技术、品质等优势,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销售份额高达70%以上,且产品以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导,而我国本土企业的销售份额仅为30%左右,产品主要集中在行业的低端领域。
曲道奎先生强调,机器人市场前景确实极为广阔,但如果我们继续停留在同质化、低端化的扩张模式,而忽视了向高端领域的突破,那么国产机器人的未来命运恐怕只能是他人“分食”市场,我们只能“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