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产能过剩隐忧浮现,行业内卷加剧

   2024-11-06 工业品商城48
核心提示:“依据各大工业机器人园区设定的宏伟规划规模目标估算,不需要数年光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便可能超越市场需求。”朱森第教授,现担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在此前发表的分析中指出。 据行业内人士先前所作的深入调查研究显示,从中国东北工业经济中心沈阳出发,沿途经过中原古老都市洛阳,最终抵达制造

  “依据各大工业机器人园区设定的宏伟规划规模目标估算,不需要数年光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便可能超越市场需求。”朱森第教授,现担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在此前发表的分析中指出。

  据行业内人士先前所作的深入调查研究显示,从中国东北工业经济中心沈阳出发,沿途经过中原古老都市洛阳,最终抵达制造业基地广东东莞,再延伸至其他重要城市如长沙、青岛、哈尔滨以及重庆等地……面对工业机器人产业所展现出的无限潜力,以及企业“机器替代人力”的勃勃需求,至少已有36座城市一致决定将工业机器人视为本地重点发展产业,并给予全力支持。

  其中,重庆两江新区、湖北武汉及广东广州三地均计划于2020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年产能共计10万台,三处相加则意味着当年总产能可高达30万台之巨。然而,倘若按照年均增长35%的速度进行推算,那么到了2020年,中国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涵盖自主品牌、中外合资以及进口产品)年销售额预计只能达到约25万台。

  朱森第教授进一步警示道,这一现象表明工业机器人产能过剩问题已然浮现。“由于现阶段国产工业机器人主要以价格偏低但效率显著的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高端领域仍无法摆脱国际巨头的垄断,故过剩问题更多聚焦于低端市场。”他强调。

  “如果大量资本和优质人才持续流向低端市场,进行同质化竞争,一方面将会限制高端市场的发展空间,甚至影响新一代机器人的研发投入,进而拉大技术世代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低端市场的过度饱和将日渐趋于不可逆转,企业间随之展开激烈的价格大战。"他做出理性评估。

  对于这种情况,历经商场风雨考验的徐击水深有感触。“如今从事机器人本体制造的企业盈利状况堪忧,很少能够摆脱亏损现状。”他坦言,尽管如今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众多,却大多是近年来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在进行小批量生产,成本压力巨大。”

“以德国库卡公司为例,其年产量已达2万台,相比之下,国内大型企业年产量仅为数千台,小型企业更是仅有数百乃至数十台。”朱森第教授对比分析指出,企业生产规模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盈利,“当前大量工业机器人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不少企业陷入亏损困境。”

  既然如此,究竟是何种因素推动各地机器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呢?“有些企业的初衷并非真正致力于机器人研发。”在徐击水眼中,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对工业机器人产业表现出极高热情,全力扶持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以至于“即使机器人项目难以实现盈利,依旧有人愿意为之尝试,有些是看到了市场潜力,而有些纯粹是为了争取政府政策与资金补贴。”

  他举出例子,业内曾有一家企业采购自日本的工业机器人设备,经改装后参加国内展览,由此赢得了当地政府提供的数十万元资金补贴,“扣除各项成本支出后,企业仍能赚取数万元利润。”此外,据某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负责人透露,有些企业甚至在组装机械臂时亦可获得当地政府提供的工业机器人补贴,“甚至有些国内企业与我们协商,通过购置我们的机器人设备后带回自身工厂进行组装,但需保持产品外观与原有品牌差异,如此一来便可在单位获取补助款项。”

  对此现象,相关部门负责人感慨不已,“实际上,这正反映出部分地方政府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具有盲目的倾向,对该产业认知并不清晰,仍旧沿用传统的招商引资及财政扶持模式,充当企业的‘救星'角色。”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