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众多企业对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热忱不断升温,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份额亦在迅速飙升。仅在短短的三年内,自2012年的8.7%跃增至2014年的28.6%。值得一提的是,业界有识之士并不认为国外工业机器人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变。
“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这不仅仅是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关键零部件价格居高不下。”左世全向笔者坦言,减速机、伺服电机以及控制器等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且进口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占据了国产工业机器人整机价格的约70%,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以同一种减速器为例,卖给日本、欧洲等大型企业的价格大约在2万元人民币左右,但卖给我们的价格却曾经高达9万多元。”身处市场前沿的徐击水对此有着更深的感触。
“当我国尚无法独立生产这些关键零部件时,进口产品的价格往往会比正常水平高出两倍甚至更多,甚至可能达到十倍。”相关部门负责人警示道,这是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许多产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然而,近些年来国产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已经崭露头角,推动了进口价格的逐步下滑。据徐击水透露,其中“减速器的降幅在30%~40%之间,原先需要9万多元才能购买的减速器现今只需花费5万~6万元即可购得。”
尽管如此,他仍然认为,零部件进口价格的降低并未能让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感到轻松,因为“整机的进口价格下调幅度远超过零部件”。“比如有一款焊接机器人,之前的价格一度高达30万元以上,如今只需要十几万元就能入手。”
在徐击水的认知里,鉴于国内产品起步较晚,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品牌影响力及产品质量均逊色于国外同类产品,国外企业的真实意图显然是要“扼杀”国内正在崛起的同类产品。
“当国外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大幅度降价时,他们早已通过过去多年的高额售价回收了成本并获得了丰厚利润。”朱森第分析指出,这些国外企业成熟产能的降价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当前的压力,而成熟产能的盈利很可能会被用于研发新型、下一代工业机器人产品,进而使得国外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以极高的价格将工业机器人零部件、整机出售给中国无疑已经构成了一次‘剪羊毛’行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忧虑地表示,倘若等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实现绝大多数关键技术与零部件的自主化之后,未来是否会再次遭遇类似的“剪羊毛”困境呢?
“回顾历史,中国在光伏产业领域也曾投入大量资金,当绝大部分技术、产品实现自主,并形成庞大产能开始对外输出之际,国外却通过反倾销等多种手段大幅压低价格,导致光伏产业遭受了第二次‘剪羊毛’。”该负责人向笔者讲述道,从前期大力宣传、鼓励发展光伏产业,再到完成第二次“剪羊毛”,某国用了整整七年时间精心布局中国光伏产业,教训可谓极其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