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阳能电池板领域为例,我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投入,掌握了该领域内的大部分核心技术,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部分产品在某些方面仍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究其根本原因,左世全先生深思熟虑后指出,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共性技术层面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而这“不仅仅局限于工业机器人领域,而是反映出整个中国工业的现状”。
所谓共性技术,即在众多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或者未来具有广阔前景的一类技术,其研发成果可以实现共享,从而对一个产业乃至更多产业和企业带来深远影响。在朱森第教授的观点中,共性技术不仅对一个产业的现有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同时还与其未来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由于国外在共性技术领域的积累更为深厚,因此他们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新技术开发的难度相对较低。”这一点在工业机器人产业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鉴于共性技术对中国工业从大到强的深远影响,早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已经有意针对共性技术的突破展开 布局。例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重点推进各行业及跨行业领域的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具体到机器人产业,已经初步完成并有望在今年底前正式公布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亦明确关注到了机器人产业中的共性技术差距问题。
“这份规划主要针对未来五年,展望至2025年,对机器人产业所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差距、关键零部件过度依赖进口、投资过热无序、产业标准体系完善、产业保障机制构建等问题均有所涉及。”参与规划制定的多位专家最后向笔者详细介绍道。
中国制造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尽管如今正值物联网蓬勃发展之际,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制造业进行“互联网+”化转型。然而毕竟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传统制造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决策,确认到底应该选择哪条路径来实现制造智能化。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对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及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初始研发成本昂贵,更新换代成本高昂,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操控等问题都急需解决,若贸然模仿他人,可能会使企业遭受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