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智能制造业引发激辩,“无人工厂”成焦点

   2024-11-06 工业品商城110
核心提示:连日以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其众多的分会场中,针对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业的热门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探讨。其中引人注目的9号专场如“机器是否比人类更为聪明”、“机器人与开发人员的深度对话”及“对未来制造业的展望”等活动,加上10日的主题为“跨越国界的机器人”的讨论环节,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嘉宾们的积极

  连日以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其众多的分会场中,针对机器人以及智能制造业的热门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探讨。其中引人注目的9号专场如“机器是否比人类更为聪明”、“机器人与开发人员的深度对话”及“对未来制造业的展望”等活动,加上10日的主题为“跨越国界的机器人”的讨论环节,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嘉宾们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关注。然而,由于焦点性的议题引发了激烈的话题,这使得人们对“无人工厂”,这个、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解决用工荒或带来打工难题的答案的技术方案,产生了更多的争议和疑问。

  对于企业,尤其是那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业务模式的企业而言,劳动力的短缺和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已然构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双重压力。而“机器换人”和“无人工厂”的出现,无疑为他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陈鸿波先生表示,日本学术振兴会理事长安西祐一郎、高通中国研究院软件部门负责人张亮等与会嘉宾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陈鸿波进一步阐述到,“即便没有劳动力成本的限制,让机器逐渐取代人力也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他认为,在实现“机器换人”之后,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同时机器人的稳定性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从而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进而大幅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并创造出更大的产能。

  然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图尔特·罗索教授等几位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随着“无人工厂”的大规模普及,就业形势将面临一定程度的冲击,这无疑对政府的就业保障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张亮先生则指出,虽然“无人工厂”的生产线采用机器操作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在某些特定的高精度加工工艺方面,仍然无法完全依赖机器进行替代。因此,在未来,过去那种只需进行简单操作的普通工人的需求量将会有所减少,而具备高级技能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那些能够熟练操控机器的高级技工,将变得愈发抢手。

  当前,在我国,“机器人”已经呈现出一种“火爆”的态势,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规划,各类科研机构和投资机构也纷纷加入其中。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已经达到5.6万台,连续两年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数量接近40家;近两年内,几乎每隔几天便会有一家新的机器人企业诞生;而与此同时,相关制造企业的总数也从去年年初的200余家迅速增长到了如今的800余家。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一些专家提醒我们,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面临着“高端产业低端化”的潜在风险,规划趋同、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先生指出,机器人产业属于典型的“三高”行业——即需要高度的技术支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国内的许多中小企业却普遍处于“三低”(低技术、低人才、低投入)甚至“三无”(无技术、无人才、无资金)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占据竞争的制高点,那么这些规模较小的低端企业很可能会在即将到来的机器人大战中沦为牺牲品。

  针对如何推动“无人工厂”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引领产业升级,专业人士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应当放眼全球竞争格局,重点扶持那些拥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国际级企业;其次,在地方层面上,应当遵循市场规律,构建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精细化产业链;最后,在企业层面上,应当瞄准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竞争力强的产品。此外,还应该积极探索企业办学、工人再培训等多种方式,以应对机器人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