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目光所瞩目的全球视角下,自那场金融危机以来,唯一能够逆市飙升的产业便非机器人产业莫属,其全球增长率惊人地接近30%,而中国这个庞大市场更是以接近60% 的速度傲视群雄。据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先生向《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透露,尽管2013 年中国已然跃居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然而在制造业领域,中国每万名工人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仅仅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在未来的十年乃至更久远的岁月里,中国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势必会呈现出强大的延续力。
为了迎合这股汹涌而来的市场需求,我国众多企业纷纷投身于机器人研发与生产的洪流之中,我国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涵盖了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整机以及机器人集成等多个环节。徐方先生向本报记者介绍道,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0家与机器人相关的企业,并且还有40余家上市公司涉足机器人领域。各大产业园区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全国范围内已有多达40个产业园区在机器人领域进行战略布局。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中国企业能否独占鳌头仍需打上问号,甚至情况恰恰相反:机器人生产领域的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以及德国库卡机器人——占据了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达7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这些国际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公司。
相较于传统机器人,新一代机器人的功能更加多元化,不仅局限于机械层面,更强调人机互动。也就是说,人首先教导机器人如何完成某项任务,然后机器人按照教导的步骤进行反复操作。这类机器人适用于简单、初级且适应性较差的应用场景。而新一代机器人则在原有机械属性基础上融入了更多人性化元素,朝着人形化方向发展,能够胜任复杂、高级的工作任务,即所谓的智能装备或智能机器人。
新一代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感知、认知能力,即类似于人类的视觉以及力量感知,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二是机构本体设计,包括机身本体、轻量化的本体以及新兴材料的运用;三是在执行控制方面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以便适应人机协同工作的场合;四是在人机交互方面需要采用更为自然的交互手段,摒弃当前的在线示教模式。
例如,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有一种名为引领机器人的产品,该类机器人具备对人脸的精准识别和追踪功能,机器人能够准确地检测到人的存在,并引导其到达指定位置。若在引领过程中,人未能及时跟随,机器人还会提供相应的提示。
罗军先生同样敏锐地洞察到了机器人2.0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他认为,在传统机器人生产制造领域,国内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赶超,尤其是在伺服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短期内无法实现自主化生产。因此,若想在未来的机器人产业中掌握主导权,中国必须提前布局机器人产业2.0。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核心零部件将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取而代之的将是全新的核心零部件。我们应当更加关注信息技术(软硬件)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应用。”罗军先生指出,谷歌、微软、英特尔、思科等一众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纷纷进军机器人产业2.0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信号。事实上,早在20年前,美国便已率先启动机器人产业2.0时代的布局,以谷歌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器人产业正迅猛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