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可谓是昭示着各个行业发展前景的精确标尺,机器人行业自然无法逃避这一精准预测。据长江证券首席分析师王建先生向我们透露,“自今年年初至今,直至六月份,人工智能、无人机以及医学前端智能科技在股市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尽管在年中遭遇了一场“股灾”的冲击,但这些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的机器人产业却依然展现出了超越预期的表现,相较于其他行业,其走势尤为突出。
根据王建先生的深入剖析,所谓的“突出表现”具体体现在许多机器人产业的股票价格在短短三至五个月之内便实现了惊人的10至20倍的增长,原本仅为十余元或二十余元的股价瞬间攀升至每股200多元。他进一步指出,“部分企业的表现堪称神奇,甚至在今年二月份刚刚完成IPO(首次公开募股),然而仅仅过了四个月,其股价便上涨了高达八倍之多”。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离不开今年上半年我国A股市场整体呈现出的强劲势头;另一方面,也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的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密切相关。政府释放出的积极信号使得涉及相关行业或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得以大幅提升,这已然成为一种普遍规律。
然而,正如俗语所言,“爬得越高,摔得越狠”。近期,创业板的市盈率曾一度由140倍降至80倍,其中不乏众多以机器人制造为主导的股票领跌。王建先生坦言,“过高的估值无疑是这个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前期的良好表现并非真实实力的体现,更多地是依托于资本市场对热点话题的炒作,进而推动市场行情上涨。因此,当市场调整周期来临之际,这类泡沫便会迅速破灭”。基于他的观察分析,即便当前股市的调整趋势明显,机器人产业的整体估值水平依旧远超真实价值。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新一轮的融资热潮仍在持续上演。截至目前,A股市场上与机器人概念相关的上市公司数量约在70到80家之间。仅以2015年上半年为例,华昌达、华丽家族、株洲南车以及智慧松德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纷纷展开大规模的并购行动。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制造商人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亦已确认近日启动A轮融资,预计融资金额将达到1.5亿元。据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以下简称GGII)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8月期间,全国机器人产业计划投资总额已突破340亿元。
市场分析认为,智能机器人作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指定的重点发展领域,未来具有极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及市场前景。对于这一观点,王建先生同样表示认同。他强调道:“资本市场对机器人的热捧并非毫无依据。当前,我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各行各业都在进行调整转型,在此关键时期,国家经济仍需具备强大的引领力量。显而易见,传统制造业如家电、汽车、钢铁等已进入饱和阶段,加之社会各界对环保问题日益关注,它们已难以承担起这一重任。然而,与智能创新紧密相连的机器人不仅能够规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困境,同时还能有效应对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