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数量稳居全球首位,达到惊人的5.6万台;与此同时,我国境内已建成及正在建设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数量接近40家,相关制造业企业总数更是从2013年初的200余家激增至800余家。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但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市场中所占份额尚不足13%。
“从表面上看,国内对于机器人的热衷似乎预示着该产业的繁荣兴旺,然而,如果仅仅从机器人本身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承认,这并非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教授栾楠在接受《经济》杂志采访时表示,“相较于汽车业或军用品制造业,其规模确实显得微不足道”。
事实上,全球每年的机器人产量仅为十数万台。栾楠进一步解释道:“从比例上看,一般情况下,一条生产线上仅配备三至五台机器人,然而,这条生产线所产出的电脑或其他产品的年产量却可能高达十数万单位”。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全球份额主要由日本和欧洲的几家大型企业瓜分,其中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以及德国库卡机器人被誉为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他们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70%,剩余的30%则由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分享。因此,我国机器人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仍然任重道远。
除此之外,机器人行业本身并未呈现出丰厚的利润空间。据栾楠分析,由于我国机器人产业主要面向低端市场,国产工业机器人每台售价普遍维持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即便是中小型进口机器人售价也仅在十几万元人民币区间内。“鉴于单价和年产量的限制,因此,生产低端机器人的企业,年度利润能够达到百万元人民币已经算是相当理想的业绩表现了”。
这一观点得到了最新的数据支持。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从上市公司公布的年中考核‘成绩单’来看,共有56家涉及机器人业务的上市公司中有超过50%的企业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其中华中数控、海伦哲、秦川机床三家企业净利润下滑幅度尤为显著,分别较上期同比下降了642.88%、9182.72%以及2135.45%。另外,包括赛象科技、林州重机、雷柏科技、GQY视讯、中南建设等在内的多家在2015年上半年加大机器人战略布局力度的机器人概念股的净利润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于,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以及德国库卡机器人——为了抗衡来自中国机器人公司的竞争压力,甚至连续采取了产品价格腰斩的策略。从事机器人设备行业长达20余年、现任广州市华清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的罗先生透露,早在2012年,一款具有5公斤负载能力和900mm工作臂长的通用型机器人,四大家族给予的报价大约在三四十万元人民币,而近年来,这些企业纷纷将报价压缩到了二十万元人民币以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指出,面对进口机器人价格的大幅下调,国产企业几乎只能依靠政府补贴才能维持正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