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步迈向"工业4.0"智慧工厂的征程之中,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智能制造的战略布局中,智能机器人将会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职责。回顾机器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历史,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汽车制造企业已开始采用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以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然而,伴随着汽车产业逐渐进入发展成熟阶段,一系列新挑战纷繁迭出:大规模定制化需求、灵活生产模式以及高昂的生产成本等等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协作式机器人应时而生。据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先生介绍,传统机器人在组装或装配环节的应用相对较少,而这些环节往往需要人类与机器协同作业,因此协作式机器人的诞生无疑填补了全自动生产线与全手工装配生产线之间的市场空缺,这正是人机协作机器人所具备的独特应用价值。除此以外,协作式机器人还能够广泛应用于汽车生产线的抛光、涂胶、喷漆、上调料等多种复杂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制造业市场正面临着一种特殊的需求——大规模定制化。过去,制造商只需应对广阔且庞大的市场需求即可;但是今天,他们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多样化的产品,这无疑对制造商的生产线提出了极其严峻的考验。生产线不再是长期固定在某一特定区域,大量生产同一款式的产品。如今的制造企业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能够迅速调整生产线,并且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现有员工资源,实现生产线的快速切换,同时还需追求较短的投资回报周期。这恰恰是人机协作机器人发挥其独特价值的关键时刻。
面对制造业市场人力成本持续上涨的现状,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已然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这一点上,协作式机器人的成本优势显得尤为突出。詹姆斯·泰勒先生指出,成本的计算不仅仅局限于机器人本身的硬件成本,还包括软件、安装及集成工作、安全防护设备(如安全围栏)等各项开支。所有这些可能产生的费用,都属于成本范畴。
“采用人机协作机器人,首先,它具有极高的安全性,大多数情况下无需设置专门的安全围栏,从而节约了相关成本;其次,其所搭载的软件较为简洁明了,不必另行购买任何软件套装;最后但同样不可忽视的一点则在于,该机器人易于操作。人们可以在现场进行程序编写,完成快速的安装、编程、调试工作,大大缩短了时间成本。总的来看,部署一套人机协作机器人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能够有效降低众多成本支出,进而加速投资回报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