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杨晓东表示,根据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整体产能已经逐渐趋于稳定。在这个背景下,劳动力成本和员工就业意愿的波动,无疑正在推动企业加快实施“机器换人”的战略步伐。他进一步强调,未来服装企业对于设备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的高度智能化,二是设备的高效低耗化。而“智能化缝制解决方案”的提出和实施,恰恰满足了这些需求。
伴随着缝制企业对智能化产品研发速度的加快,以及相关产品综合性能的逐步提升,在市场推广力度的持续加大下,下游用户对自动模板机、自动充绒机、集成式缝制单元、智能吊挂等新型设备的接纳程度显著提高。
杨晓东指出,下游用户对智能化设备的热衷,主要源于服装产业的划分,即从1.0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到4.0的智能自动化生产模式是并行存在的,然而自动化设备的普及程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不同规模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从未来的生产模式角度出发,一线知名品牌、高端品牌主要倾向于采用高科技含量、高智能化、低能耗的设备;二三线品牌对性价比较高、性能稳定、能有效减少人员投入的设备接受度将会逐渐攀升;而数量众多的小型微型品牌则将形成对集成智能化设备的大规模更新换代。
杨晓东认为,基于企业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定位,智能化缝制解决方案应首先实现小型缝制单元的自动化,由于服装生产特质的制约,短期内实现全流程无人化较为困难,但通过部分生产环节的人力节省是完全可行的;其次,解决方案必须包含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对各个环节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深度分析,为服装生产的大数据收集和云计算提供坚实基础,这也是企业目前最为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构建智能物流仓储系统也至关重要。他建议,缝机制造企业可以依据各自的特色优势,从产品细分领域着手,集中资源进行专门研发,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走“高精专”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智能缝制设备不仅在传统的服装、鞋帽、箱包、家纺等下游产业中迅速发酵,通过中国缝制机械协会与中国羽绒协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的精准对接和深入交流得知,两大行业同样正面临着迫切的“机器换人”需求,极有可能成为缝机销售市场新的增长动力。因此,缝机企业应当更加关注不同产业的需求特性,对智能化产品进行更为精确的研发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