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经济学家Einsfelder分析,98%的德国企业均为中小规模,这主要源于德国股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仅有不到800家公司实现公开交易,使得这些中小企业难以迅速进行上市操作,以此获取资金进而逐步退出市场。由此可见,德国企业更加注重长期发展计划而非短期利益驱动。此类中等规模企业中,许多为家族式经营,这些企业坚守着世代相传的企业经营理念——“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因此他们并未过度关注盈利,亦未擅长于资本运作,甚至对上市事宜未曾考虑过多。亦正是因此,进一步拉低了德国股市的发展水平。然而,由于资本市场并不发达,许多德国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始终致力于将产品打造至极致,将管理运营提升至最佳状态,从而使德国实体经济得以保持强劲实力。
现阶段,对中国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美国模式及日德模式。前者以连锁经营和互联网应用为主导,强调快速成长和大规模扩张,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后者则与家族企业和民族特性紧密相连,强调稳健、专注、技术至上以及完美主义,与美国的高速拓展模式、上市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在日本和德国很少出现类似于美国那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
美国模式对中国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典型特征便是“唯上市论”,这种观念导致了诸多潜在风险逐渐显现。似乎只要企业成功上市,所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相较之下,日德家族企业的稳扎稳打策略无疑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德国企业之所以对上市表现出冷淡态度,原因在于92%的德国企业均为家族企业,其中既有行业翘楚,也有诸如化工医药领域的知名品牌如拜耳、汉高、默克等等。家族企业普遍存在“怀旧情结”,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德国版工业4.0的核心在于其所谓的精益制造,换言之,是“德国制造”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并非单纯的“互联网+”。工业4.0强调的首要条件是你必须具备扎实的2.0、3.0基础,包括完善的工业体系、严谨的企业制度以及稳定的技术工人团队。
“德国制造”已成为品质与信誉的象征,这一过程中,品质主义和工匠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家族企业的传承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直至上世纪初期,“德国制造”还被视为仿冒他国产品的代名词,然而如今,德国的机械、化工、电气、光学乃至厨房用具、体育用品等各类产品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品质最为卓越的代表,这一逆袭过程中的品质主义和工匠精神可谓功不可没。
疯狂的股市终究需以坚实的产业作为支撑。即便“妖股”股价持续攀升,也终须回归到企业竞争力的本质层面。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而这一根本就在于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和精益化——在此过程中,品质主义和工匠精神应始终保持并得到弘扬。
尽管德国以家族企业为主流,却仅有约10%的家族企业能够顺利传至第四代。显然,在德国也存在“富不过三代”的现象。然而,这10%成功传承至今的企业所累积的资产总额同样不容小觑。
德国家族企业致力于弘扬家族道德传统,树立良好家风。众多知名家族企业纷纷建立起各自的博物馆,展示家族历史与文化底蕴。此外,忠诚的员工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竞争力源自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而创造价值的主体正是员工。因此,我们应当视员工为内部客户,给予充分尊重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