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机器设备整齐有序排列的空调恒温室内,我们看不到传统生产线那种熙攘忙碌的人群,每一位身穿蓝色制服的女工都能够熟练地操控两台大型自动转盘机,对游戏机芯片进行格式化处理。然而,在此之前,这个流程需要九个人逐个步骤手动操作才能完成。这就是记者在位于东莞的港资企业龙昌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所目睹的“智能车间”场景,类似这样的现象近几年在珠江三角洲的代工厂中也越来越普遍。
2015年,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人口红利消失之后。这是因为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之下,被誉为“世界工厂”的珠江三角洲,机械智能设备逐渐取代人类,替代了一批又一批的车间工人,“机器换人”的趋势已经成为新的常态。然而,相对于国内许多大型企业的大规模采用,专注于中小型代工厂的珠江三角洲港资企业的步伐相对较慢。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工厂”甚至匹敌“无人工厂”,港资企业仍然需要走过漫长的道路。
"每一台机器人的工作效率通常是工人的数倍。"港资企业鹏驰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助理裴玉华向我们透露,自从公司从去年开始累计投入了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用以推进生产线和仓库的自动化升级改造。仅仅在产品的入库包装以及打包阶段,40人的团队缩减到了仅剩8人,每年的人工成本大幅降低,为企业节省出了数百万元的资金。
另外,给惠普、佳能等知名品牌提供代工服务的港资企业嘉辉五金塑胶有限公司,那些繁琐而具有高度重复性的工序已经完全交给了231台先进的六轴机器人手臂,他们只需要180名工人就能够完成所有任务,相比较原来的用人数量,减少幅度高达约70%。该公司的负责人赵凯表示,如今单个作业班组的产量已经增长了超过四倍。
"‘机器换人’并不只是简单地改变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还切实提高了产品的品质。例如,在玩具制作方面,通过采用独特的‘切水口模’工艺,原本需要5名工人,现在只需要1名,而且产品的良品率从原来的91%提升到了现在的98%。" to.ren中的陈育川院长表示,龙昌公司在经济繁荣的时期拥有大约8000名员工,但是目前只有不到3000人。
随着“机器换人”浪潮的不断深入,投资者们的热情也在持续高涨。根据广东省经贸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在今年上半年,工业转型升级总共投放了超过1220亿元的资金,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这一数字打破了广东省过去20年来的历史记录。然而,在这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城市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
然而,相对于国内许多大型企业的先发优势,像美的、格兰仕等企业斥巨资打造“智能工厂”甚至“无人工厂”,珠江三角洲的众多中小港资企业的行动显得有些谨慎。
对此,赵凯深有体会,嘉辉公司引进机器人的初始投资、二次开发和维护已经花费了5000万元人民币。他指出,机器人要真正有效地应用于工厂生产线,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磨合,包括构建合适的角度、速度、运行轨迹的数据模型以及进行反复调试测试等多个环节。
“机器换人”之后,企业需要适应从技术工人的培训、物料供应、生产模式等各个环节进行大幅度调整。香港富井机器人的老板梁想超表示,现阶段,绝大多数的机械替人工具仍然相对滞后,无法实现灵活适应生产环境变化的需求。
更为棘手的问题在于,尽管机械智能系统的出现提高了整体产能,但市场的订单需求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增加。甜甜百利佳贸易公司的董事会助理林浩全不禁感叹,"市场的订单规模就那么大,然而伴随着越南、孟加拉等地的人工成本仅仅是东莞地区的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大量订单已经被分流出去了,很多珠三角的企业面临着求大于供的困境。"
“尽管‘机器换人’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然而香港工商业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依然对未来前景保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机器人换人”能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不良件率,直接拉低产品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优质低价占据主导地位。“至于‘智能工厂’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中小企业应从生产线的不同工序逐步尝试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