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及其深重影响,其中最为显著且众所周知的便是激烈的价格战。依据电老虎网发布的《变压器购买指数》研究报告显示,自2011年至2015年,一台1000KVA的干式变压器采购价格只相当于上一年度的60%左右。尽管考虑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应下滑幅度竟达到了大约40%之多。然而在此期间,劳动成本却至少增加了30%以上。
由此可见,几乎所有参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其盈利状况均不容乐观,绝大部分都难逃沦为失败者的命运。那些具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的企业,往往能够迅速地从产能过剩的行业和地区抽身而出。近期,关于国网将接管ABB在华配电事业部以及保定天威宣布破产重组等消息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当产能过剩与经济下行相互交织,去产能化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倘若经济形势持续恶化,预计将会出现更多的企业倒闭和重组现象。
有人认为,在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之前,各个产业的产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若当时政府采取去产能化策略并推动产业升级,而非继续投入巨资扩大产能,那么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或许会大为不同。因此,在当前经济增长乏力,增长率降至6%的背景下,去产能化无疑符合政府的新产业政策导向。
经济下行对工业领域的部分产业造成了负增长的压力。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进行去产能化,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战役。如果进展顺利,可能需要经历长达三至五年的痛苦调整期。以东莞工业制造业为例,该地区正以每日关闭一家工厂的速度推进去产能化工作,优化市场结构。这一切都在政府的密切关注之下进行。虽然偶尔会有政府伸出援手,但终究无法改变大局,只是延长了企业的生命周期罢了。
例如变压器产业,截至2014年,全行业销售额已高达每月4100亿元人民币,然而生产厂家数量却已超过2000家,产能利用率不足45%。按照这样的产能水平,该产业实际上应有1300多家企业被关闭或淘汰出局。再如成套电气产业,如今已有超过4200家厂商,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产能利用率尚不足50%。若关闭其中3000家工厂,剩余产能仍足以满足整个行业的需求。类似的情况在电气行业的其他分支,如光伏、风电、水电、火电、断路器、电缆、发电机等领域也普遍存在。
综上所述,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超过60%以上的电气工厂走向关闭,似乎成为一种难以避免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