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科技与诸如工业先进智能控制技术、新型智能机器人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深度交融的影响下,生产过程正逐步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及柔性化,从而使得智能自主生产变为现实:企业可建立在强大的大数据平台之上,并以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作为坚实后盾,依据客户需求实现高度个性化的定制生产。
在如今的世界先进制造业舞台上,智能生产与个性化定制已然成为了两个重头戏。以德国西门子公司位于安贝格的工厂为例,该厂成功地将流水线中的所有机器接入网络,实现了超过1000个制造单元之间的无缝通信交互,实现了零部件的自动抓取和组装,其生产的自动化程度高达75%。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青岛红领集团,他们率先在国内推出了服装个性化定制平台,巧妙地将传统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与客户大数据资源相结合,开展服装定制业务,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然而,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人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而智能生产和个性化定制的推广实施,无疑将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一条宝贵路径,从成本节约、效率提升到价值挖掘等各个方面助力制造业发展壮大。
首先,政府应该鼓励拥有一定条件的工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尝试推行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等先进制造模式,争取在劳动力生产效率上取得突破。其次,政府还需要大力支持以机器人、高精度数控机床、智能化成型设备、3D打印设备、新型传感器、智能化仪器仪表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以此来奠定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企业不再仅仅专注于生产和提供产品,而是开始转向提供产品、服务以及综合性解决方案,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制造业服务化并非意味着“去制造业”或者简单地转向生产性服务业,而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已开始着手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进程迅速加快,尤其近几年来,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一大批具有更高价值含量的服务化新模式和新业态,大大加快了制造业服务化的脚步。
如今,全球制造企业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研发设计、系统解决方案、维护和支持、安装和运行服务等传统模式,更包括了众多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服务模式,如实时化的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在线运维服务等。以全球知名轨道交通设备企业阿尔斯通为例,他们通过全流程、全层次、全产品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服务模式,提供集成控制中心、列车自动保护、无人驾驶、信号设备切换、乘客信息等一系列解决方案,目前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另一家我国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陕鼓,则从提供能量回收发电设备、压缩机、鼓风机、汽轮机等专业设备,逐步转向同时提供以互联网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开展实时在线服务,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企业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