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蕴含着至关重要的特性之一便是摒弃了传统的中间环节。凭借互联网及大数据等尖端信息科技的运用,我们得以将消费者的信息与需求直接传递至生产者手中,进而使生产者能够依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物流配送等环节,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从大规模供应推动型生产向消费者至工厂(C2M,Customer-to-Manufactory)的需求拉动型生产模式的转变。
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它通过订单生产方式成功解决了库存积压问题,实现了接近零库存的生产状态,使得可变成本几乎降至零点;其次,它省略了所有中间环节,使得用户得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享受到优质商品。例如,知名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公司便采用了生产外包与网络订货直销相结合的模式,该公司不仅成功实现了零库存与轻资产运营,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市场反应速度,降低了市场风险。
从我国工业库存率高达9.4%这一数据来看,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工业库存率普遍低于5%;我国制造业的流通费用率亦高达9.2%,远高于日本的4.9%;再者,我国真正实行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企业数量尚不足20%,而发达国家则超过50%。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在供应链管理与成本控制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工业部门占据了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70%。据统计,2014年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59.9%和32.2%。这种高度依赖能源的经济结构无疑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将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工业能源资源优化管理中,调整设备负荷、平衡生产调度计划,有助于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资源,对于推进工业集约化节约型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用电气公司(GE)对工业互联网所带来的效率提升与能源节约效果进行了精确测算,结果显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有望助力我国航空、电力、铁路、医疗、石油天然气等多个行业实现生产率提升1%,预计在未来15年内,这些行业将有潜力节省成本约240亿美元。具体而言,仅在商用航空领域,节约1%的燃油便意味着节省高达30亿美元的燃料成本;燃气发电机组能耗降低1%,即可节约价值80亿美元的燃料;在铁路运输领域,若效率提高1%,则意味着节省20亿美元的燃料成本。
面对如此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能源优化管理工作。加速电网的智能化改造进程,提高传输与使用效率,增强其安全性与稳定性;支持大型用能企业构建智能化能源管理平台,同时建立中小企业能源管理公共服务云平台,对能源使用、调度及效率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与科学分析,并根据监测结果对能源使用进行精细化优化。
大力支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工业节能等基于互联网的能源管理技术与解决方案服务,积极培育涵盖技术、产品、系统、平台、认证、测试等各个层面的完善生态体系。
着力打造以太阳能、风能为主导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推动分布式发电、储能、配电等能源互联网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促使分布式能源得到高效接入,逐步形成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