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发展与国际化对接:中国传感器产业的困境与对策

   2024-11-12 工业品商城12
核心提示: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在2014年度敏感元件与各类传感器的销售额成功跨过了史无前例的1200亿元大关。预计2015年期间的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近乎652.9亿只之巨,年增长率超过了惊人的18%。按照此趋势估算,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年的销售额能够轻松地突破1300亿元大关,无疑为整个产业带来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然而,值得关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中国在2014年度敏感元件与各类传感器的销售额成功跨过了史无前例的1200亿元大关。预计2015年期间的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近乎652.9亿只之巨,年增长率超过了惊人的18%。按照此趋势估算,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年的销售额能够轻松地突破1300亿元大关,无疑为整个产业带来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传感器产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技术层次偏低、研发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

  尽管中国的传感器销售额有望在2015年跨越1300亿元大关,但实际情况却是在精细化和高端产品方面,我们仍旧严重依赖于海外供应商。会议中,多位专家表示赞同,他们认为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成为了制约诸如智能制造业等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如何提高我国传感器产业的科技含量,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郭源生教授指出,当前,我国传感器工业的发展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首先就是对于产品技术特性、以及产业规模状况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够深入、全面。中国社会大众普遍存在着对于传感器的误解和片面了解,常常与集成电路产品、技术、工艺、规模进行简单的类比,缺乏具备深厚实力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难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

  其次,行业自身的文化特点与产业化进程并不匹配。由于产品技术含量极高,且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的行业特性,导致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却整体规模有限。这一点与国外截然相反。

  最后,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性人才,如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许多企业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导致行业准入门槛过低,使得任何人都可能涉足这一领域,缺乏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所需的高级人才,特别是国际化的领军精英。同时,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推动,因此使得行业内部的重组和资源整合过程艰难,且难以形成合力。

  针对这些问题,郭源生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应当加快探索集群化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企业、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结合国内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通过政产学研用服的全方位发展和推动,以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式,搭建起一个对接平台。

  第二,整合国际先进的产品开发、检测等技术,选择在国内适宜的区域,打造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产业环境优越的双生态产业链,即建设一座国际化的传感器产业园——中国“传感谷”。

  中国“传感谷”的长远规划目标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在未来五年内,构建一个由500多家公司和科研机构共同组成的结构合理、产业链完善、产业优势突出、品牌特色鲜明、具备全球化市场对接能力和知名度的国际化传感器产业园区。预期实现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对于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郭源生教授强烈呼吁,应尽快组建以国家为主导的传感器产业联盟,开展国内外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市场等信息资源的衔接和协调工作;积极推进“传感谷”的整体规划、设计、实施工作;大力推动产业化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