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在11月6日发表的文章称,美国银行于近期发布的一份长达300页的研究报告预测称,未来最早可能会在2025年,机器人以及各种形式的人工智能将会爆发性的改变整个世界,使得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难以辨识出它原来的面貌,机器人革命将会作为一股强劲的“创造性破坏”力量,摧枯拉朽地打破传统的商业模式。据估算,此次跨世纪的变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最终导致年度经济价值高达30万亿美元甚至更高。
这份报告强调指出:“破坏性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将不再呈现线性增长,而是转变为更为陡峭的抛物线形态。”任何未能深入挖掘和把握这次机器人盛世所引发的革命浪潮的国家,都无疑将会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猛烈冲击,竞争力排名将节节下滑,很快就会被远远甩在身后。根据当前的统计数据来看,在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乃是韩国国民,他们制造产业中的每1万名员工配备了高达440台的工业机器人,紧随其后的是日本与德国;而英国仅位列第75名,这在高度成熟的发达国家群体中,属于相对较低的位置。
报告预言,伴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以及亚洲廉价劳动力资源的逐渐枯竭,自动化技术的需求势必将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长。
文章指出,自2000年至今,中国制造业的劳工工资已经上涨了足足八倍之多,然而国内劳动力规模却在逐步萎缩。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购买国,其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全球总量的近四分之一。
过去十年间,诸如“护理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新兴产品层出不穷,商用无人机及人工智能的成本也平均下降了27%,预计至2025年还将进一步降低22%。
文章进一步揭示,现今一台先进的机器人焊接工的售价已由2005年的18.2万美元降至去年的13.3万美元,尽管其精密度始终保持着稳步提升。与此同时,与人类共同在工厂内工作的巴克斯特协作机器人,如今仅需支付2.2万美元便能轻松拥有。
我们正逐步逼近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使用机器人的成本相较于雇佣一名工人的成本,已经低至15%。
这个临界值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汽车行业中早已被成功跨越,采用机器人进行点焊作业的每小时成本仅为8美元,而人工操作则需要付出25美元的高昂代价。
文章预测,由此引发的社会效应将是,那些位于就业市场最底层的人群将被迫退出历史舞台,若不及时接受再教育培训,他们将很难再次寻觅到合适的工作机会。美国银行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将是一场“人力替代”的大潮,并预计美国近乎一半的工作岗位都将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虽然生产效率将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工资水平却未必能够实现同步增长。这意味着,资本所有者将攫取更大份额的全球财富,从而加剧贫富差距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