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业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

   2024-11-13 工业品商城62
核心提示:随着制造业“机器换人”进程的加速前行,工业机器人已逐渐成为先进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其质量水平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亦日益提高。然而,遗憾的是,我国至今尚未构建起标准化的工业机器人共性关键指标检测方法及系统,同时也未见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指标进行严格的检测。由于缺乏统一且规范化

  随着制造业“机器换人”进程的加速前行,工业机器人已逐渐成为先进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其质量水平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亦日益提高。然而,遗憾的是,我国至今尚未构建起标准化的工业机器人共性关键指标检测方法及系统,同时也未见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指标进行严格的检测。由于缺乏统一且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产品优劣完全取决于生产厂商的自我评价,这不仅影响到工业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为此,我们决定启动机器人检验方法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以期打破当前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困境。

  根据相关信息显示,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机器换人”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已然成为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机器人和自动化产业正逐步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产业实际仍面临着核心技术相对薄弱、标准体系有待完善、人才储备不足以及品牌影响力匮乏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标准缺失问题,使得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产需对接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愈发尖锐,已经成为了制约工业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

  据业内专家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出台工业机器人国家及行业标准共计38项(涵盖机械接口标准7项、检测方法与规范标准7项、通用技术条件标准13项、词汇标准3项、命名规则标准5项、特性表示1项、离散部件制造设备在工业环境中的工作条件1项以及机器人伴随标准1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工业机器人这类涉及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前沿技术快速发展的产品而言,现有的标准覆盖范围显然还远未能达到预期。另外,尽管已有部分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对工业机器人产品的部分性能进行了出厂检验,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及专业研究支持,检测水平较低,仪器配套性不佳,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堪忧,相互间缺乏可比性,测试项目亦无法满足产品质量控制的需求。更为严峻的事实在于,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标准化的工业机器人共性关键指标检测方法及系统,也未见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指标进行严格的检测,这使得国内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企业在验证其性能指标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和生产需求时遭遇重重困难。甚至有些工业机器人产品因缺乏检验标准和检测手段而被虚标或夸大了性能参数,这无疑将给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下去必将严重制约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壮大。

  因此,专业工作组的专家委员们一致认为,在工作组正式成立之后,应秉持务实创新的原则,着重推动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以及“机器换人”系统集成与应用等三个方面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通过强化总体设计,完善标准体系,积极推进工业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从而提升自主标准的话语权。同时,我们还将致力于建立并完善检测、试验验证、认证认可等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推进第三方检测认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