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您期望购置一台具备焊接能力的机器人,然而预算有限,那么或许可以选择稍作等待。事实上,机器人商品的价格正在以缓慢而稳定的步伐逐步下调。以2005年为例,焊接机器人的价格大约为182,000美元;而就在去年,同类型的设备售价已大幅降至133,000美元,而新生的产品则表现出更为出色的灵活度,且能更为精确地解读周边环境状况。据研究报告所述,如今购买一台售价100,000美元的机器人,其能够完成的任务量相较于十年前花费同等金额购买的同类产品,已经翻番。
2. 中国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采购国
回顾2014年,中国共采购了57,000台机器人,占据了全球机器人销售总量的四分之一,连续两年稳坐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的宝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年里,中国每万名员工所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5台。然而,相比之下,日本和德国的该项数据分别高达约300至385台。因此,中国将持续致力于在机器人市场上迎头赶上其他发达国家,以期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以及整体劳动力参与率下滑的挑战。预计未来庞大的机器人劳动力将有助于我国制造业在这方面实现突破。
3. 汽车产业成为了机器人消费的主要领域
自2010年起,汽车产业在机器人采购方面始终保持着对其他各行各业的领先地位。据相关报告显示,2014年,汽车制造商所购入的工业机器人占当年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近乎二分之一。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诸如汽车制造及卡车生产等行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机器人恰好能够胜任这些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同时其成本远低于雇佣工人所需支付的薪酬。举例来说,在美国,一位从事点焊工作的工人每小时的收入约为25美元,而机器人每小时的运行成本仅仅只有区区8美元。部分汽车制造商对自家的机器人给予了极高的关注,甚至为它们赋予了独特的名字。例如,特斯拉(Tesla)就以动漫作品中的超级英雄作为其机器人的命名灵感,如金刚狼和X教授等等。
4. 机器人是否会夺去我们的就业机会?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
在所有关于机器人的研究报告中,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人们普遍担忧机器人将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美银美林的报告同样指出,在诸多行业中,机器人很可能会逐渐替代人类,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然而,随着机器人逐渐将人类从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未来必将涌现出全新的就业机遇。在近期举行的“2015《财富》全球论坛”上,众多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围绕职场中的机器人技术展开了深入探讨,最终得出的结论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
5. “千禧一代”更倾向于信赖机器人来处理财务事务
展望未来,金融行业将有望借助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催生出一种名为“机器人分析师”的新型职业,即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并为银行客户提供理财建议。根据相关报告,富有创新精神的“千禧一代”“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愿意相信科技的力量,在理财咨询服务方面亦然如此。”这一现象的最新例证来自彭博社的报道,美国银行正积极研发机器人顾问,旨在负责处理资产规模低于250,000美元的账户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