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踏入广汽本田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第三工厂时,高度智能化的自动化生产线无疑展示出了我国乃至全世界汽车制造业的顶尖水准,同时也是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理念的完美践行。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尽管工厂的现代化程度极高,人员效率却提升了29%,而投资成本则减少了26%!
“第三工厂所追求的并非仅仅是‘智能’,而是更深层次的‘智慧’。”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郁俊先生坦诚地表示,虽然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提升装备水平来提高工厂的自动化水平并非难事,但衡量一家工厂是否真正具有先进性,关键在于能否充分挖掘人的智慧潜能,通过人机协同作业,实现资源占用最少化以及效率最大化。
“智能”与“智慧”看似仅一字之差,但背后对于智能制造的理解却存在天壤之别。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为了全场瞩目的焦点。然而,部分参展企业将机器换人简单视为智能制造的体现,将简陋的自动化包装线、集成电路插件机器人视作亮点;另一些企业虽然对智能制造有着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但透过他们庞大的投资计划,却透露出一种机器全面取代人力的倾向……
实际上,相较于德国工业4.0主要致力于高端装备研发及智能生产布局,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核心目标在于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产业生态系统和新型制造模式。这是基于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所作出的明智决策。作为该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智能制造不仅肩负着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历史使命,还承载着提升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夯实工业基础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只有深刻领悟到这点,我们才能对智能制造有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智能制造绝非徒有其表的“花架子”,投入不菲的资金,必然需要带来实际的效益提升。智能制造投资并非越高越好,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否则,虽然装备技术含量提升,但若失去了成本优势,消费者不再认可,企业必将面临严峻挑战。
智能制造并非只是简单地将“大脑”植入机器之中。虽然提高自动化率有助于保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然而如同许多高精尖领域的加工装配仍然依赖经验丰富的匠人完成那般,机器并不能做到无所不能。如何使人力与自动化设备形成有机配合,取长补短,以达到资源配置与效率提高之间的平衡,广汽本田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无论智能制造发展到何种地步,最终都无法脱离人类的参与,尤其是一个国家的工业文化底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一条爱马仕丝巾售价高达3000余元,而一条国产丝巾仅售300元。国内某丝绸企业为了寻求突破,不惜重金聘请爱马仕高层管理人员,然而由于缺乏在法国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员工团队,设计与工艺始终难以超越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