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度销售额预计将跃升至15万台之巨,拥有量则有望达到破纪录的80万台,相较于“十二五”规划期末的数字,这个数字将足足增加了40万台。展望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度销售业绩更是引人瞩目,预计将攀升至26万台,而保有量也将跨过惊人的180万台,相较于“十二五”规划期末,这个数字将激增逾140万台。一些权威的分析机构普遍预测,到“十三五”规划期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的总产值有望突破令人惊叹的1000亿元人民币。此外,路线图还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即随着工业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类服务型智能机器人逐渐渗透进养老、医疗、康复、安防等市场,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构建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届时,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将达到50%,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将达到相等水平的50%,产品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将达到惊人的8万小时。同样值得期待的是,服务型智能机器人在养老、康复、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都开始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应用。
对于我国而言,到2025年构建一套完臻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已成定局,我们积极致力于提高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以及系统集成能力,力争跻身全球领先地位。我们期望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能牢牢占领国内市场的70%份额,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也能达到同等比重的70%,产品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更是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于服务型智能机器人,我们期待其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并在各类生产、生活和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部分优质产品甚至有望实现出口创汇。
若能顺利达成上述规划目标,那么在未来五年内,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将有望新增40万台,而在未来十年内,这一数字将有望攀升至140万台,整个机器人产业将在未来十年内实现飞速发展。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将培养出2到3家年产量超出万台、产值规模高达数百亿元、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必定会打造出5到8个机器人配套产业链群。再展望到2025年,我们期望我国能有1到2家企业进军世界机器人市场前五强,携手抢占更大话语权。
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业在“十三五”期间步入转型升级关键阶段之际,与其深度绑定的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绝佳的发展机遇。机器人产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重点聚焦的十大战略发展领域之一,其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早已为外界所共同认可。银河证券、国泰君安等知名券商的研究报告都预测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增长速度仍将处在高速状态之中,预计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25%以上。与此同时,这一强大驱动力也将引领着相关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其中涵盖核心零部件、伺服驱动器、传感器、人工智能等等众多领域都将同步取得长足进步。另外,随着服务型智能机器人在各色各样的服务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与其息息相关的新兴领域也将逐步崭露头角,有望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与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相匹敌的另一大市场。
深谙行业走势的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十三五”期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浩荡浪潮,无疑给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再加上相关的产业政策支持,这些要素皆有助于我们如期实现产业规划设定的宏伟目标。实际上,根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总体筹划,“十三五”规划之外,相关政府部门还会进一步推出一系列战略支撑和保障举措。这些措施包括:制定精准的产业扶持政策,针对相关企业和项目给予奖励和税收优惠;向各类机器人产业化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金融、财政等方面的鼎力援助;建立国家级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攻克扫除机器人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