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关于机器人话题的热议始终如火如荼,其被赞誉为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科技巨擘之一,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力量之一,更是列为12项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甚至荣膺2015年世界十大技术之一。全球众多国家,不论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国家,无不将机器人视为国家计划中的重中之重,进行精心规划和部署。例如,美国政府发布了机器人发展路线报告,将现今的机器人与20世纪的互联网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欧盟启动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项目——“SPARC”,预计至2020年将投入高达28亿欧元,同时创造24万个就业机会;日本亦制定了机器人技术的长期发展战略,将机器人产业纳入“新产业发展战略”中七大重点扶持产业之一;韩国则制定了“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并发布了“机器人未来战略展望2022”,政策重心聚焦于扩大韩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及支持本土机器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等领域。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我国的机器人进口数量呈现出惊人的高速增长态势。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权威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我国仅进口了区区380台工业机器人,然而到了2013年,进口数量已经飙升至36860台。短短13年间,进口数量激增了两个数量级。值得注意的是,工业机器人在2013年全球销量约为17.9万台,需求达到历史峰值,同比增长12%;其中,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约为3.7万台,稳居全球首位,同比增长高达60%。中国市场在2013年占据全球机器人市场的五分之一份额,而到2014年这一比例已经跃升至四分之一,这无疑生动反映出我国市场对于机器人的热切需求。中国已然崛起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大国。
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对机器人的迫切需求。从短期来看,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与工人工资上涨的双重压力,导致人力成本水涨船高。各家企业纷纷寻求替代方案,机器人无疑成为首选,因其能够显著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飞速攀升,但我国劳动生产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在万名产业工人中拥有机器人的数量,相较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机器人提出了巨大需求。从长远角度来看,新一轮科技进步势不可挡,智能制造已然成为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而机器人正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支撑,这已成为全球各国的广泛共识。
工业机器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服务机器人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各类特种机器人、康复与助老助残机器人、医疗辅助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皆能满足我国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将激发更多人投身于机器人制造行业,推动各类应用型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