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哪些方面表现较弱呢?据一位来自美国的制造商工程师的看法,中国在基础研发环节上,面临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他表示,"要想同时兼顾载重与精度的双重要求,设计与工艺固然重要,但材料特别是金属性能亦不容忽视。然而,材料研发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验证,方能确定最佳的配料比例与精炼方法。这并非仅靠机器的拆装便可轻易掌握。"
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前端抓手制造商——德国ZIMMER公司的销售经理蔡林洁接受采访时指出,他们的诸多产品甚至无法进行拆卸,更遑论仿制。她解释道,"实际上,减速器也是如此,其内部设有一套复杂的润滑系统,尽管可以拆解,但重新组装却相当困难。此外,还有一种小型装置,其所需材料需经由稀土深度加工制成,这无疑为技术门槛增添了新的高度。"蔡林洁补充道,部分机器人制造商为了防止竞争对手的破解行为,甚至在产品中内置了GPS定位功能。
记者从占据全球市场份额最多的减速器供应商——日本纳博特斯克公司那里了解到,即使已确立市场领先地位,该公司仍全力投身于减速器研发工作,仅针对减速器的研发团队便多达百余人。这一数字远超当前国内任何一家机器人公司所能达到的规模。记者随后将新松公司公布的研发投入数据与华为进行了比较。尽管华为并非机器人公司,但同样属于硬件设备生产型企业。据悉,新松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12%,而华为的这一比重甚至高达30%。
基础研发工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方可获得相应的回报,然而中国众多企业现行的微利模式却无法承受高额的研发投资压力,故此最终只能陷入低端制造业的无休止恶性竞争。
除了资金投入不足之外,基础研究型人才以及技术熟练工人的匮乏,亦成为制约国产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美国通用电气上海研发中心的一名电气工程师向记者透露,他们在采购设备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在于,某些国产厂商的产品质量或许已经相当出色,但在装配与维修方面的能力却始终难以提升。他坦言,"尽管产品质量优良且价格实惠,但一旦安装使用,便极易出现故障。"他认为,这主要源于整体工业水平的落后,而非个别企业的问题。至于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他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原因在于新松公司在集成装配方面具备良好的实力,业界口碑卓越。
参加本次工博会的中国企业相较于新松公司而言,均属后起之秀,且同样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机器人设备的整体设计、安装及维护服务。然而,这些企业纷纷向记者表达了他们并不愿成为下一个新松的意愿,而是期望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本体生产商。因此,如何攻克技术研发的重重难关,成为了他们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