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江先生在主题报告中阐述道:“据我了解,智能工厂比无人化工厂的理念更为超前。”经过深入思考后,长虹深挖互联网思维的潜力,开创性地提出了区别于以往普遍采用的生产制造模式的全新智能化概念—专门定义为“多元化、混合式和精准分离型的生产方式”。简单来说,这个新兴的工业化规则,我们称之为“智能工厂”。目前,该创新模式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长虹集团旗下的电视、冰箱、空调以及注塑无人工厂等多个产业领域。以位于绵阳的彩电生产基地为例,工厂的占地面积从原先的4万平方米缩减到了2.3万平方米(场地利用率提升了42.5%)。在多种类混合生产线生产的环境下,人均产出效率提高了40%以上,库存周转率也提升了25%,累积实现的经济效益高达20.8亿元,成果显著且影响深远。这正是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产生的神奇推动力的体现。而长虹,始终坚定地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密。因此,企业必须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将消费者的需求视为智能制造的最高准则,反向审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追求高效和灵活。长虹的智能制造理念便是为了应对这类挑战应运而生的,其对智能制造的理解可概括为“大规模个人化定制”。
在信息化社会,数字科技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科学的体系则能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大规模个人化定制”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厂内部,而是将客户、企业、供应商之间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了设计、销售、制造、物流、售后数据的全面联动。展望未来,长虹的“智能工厂”将会更加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又能使企业生产更加高效,达到双赢的局面。
例如,如果您希望拥有一台刻有您姓名的CHiQ电视,而他则希望在CHiQ上写下自己的座右铭,在过去,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即使实现,也会耗费大量的成本。然而,有了“智能工厂”之后,情况便截然不同。通过将各种个性化的零部件分散在不同的生产流程中,利用同一套生产标准,便能生产出种类各异但都符合用户深度定制要求的个性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赋予每个零部件独特的数据信息,将用户的定制需求转化为数据,从而使工厂从单纯的产品加工转向对数据的处理,让机器人和设备协同完成这些复杂的任务,通过数据和标准化操作来实现我们的大规模个人化定制……
在智能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理念方面,长虹都堪称领导者。长虹智能制造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荣誉称号,成为四川省内唯一一家获得此项殊荣的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此外,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起的“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行动中,长虹积极投身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工作:主导开展了“彩电行业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应用标准试验验证”项目,并参与了“智能制造评价指标体系及成熟度模型标准化与试验验证系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