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以及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所遇到的瓶颈,这无疑是制约着我国国产机器人崛起的一大“顽疾”。我国机器人行业内的三大关键部件,即电机及伺服控制器、减速器和控制系统,其主要供应商来自于海外厂商。诸多国内企业仅仅是采购国外的零部件,然后再将它们整合并组装成机器人。
“就以工业机器人来说,如何进行机器人系统的集成应用同样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宋晓刚指出,“与其它设备不同,机器人并不是购买之后简单地阅读使用手册便能投入使用。它必须根据用户的生产单元或生产系统进行集成,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需要解决好各行各业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与机器人进行良好的集成应用问题。”
“相比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那些富有创新活力的欧美国家,我国机器人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和效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现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成果转化机制以及科研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求,唯有改革才是唯一的出路。”
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实现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言,具备智能灵活性的机器人具有巨大的潜力。”王天然表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设计技术,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经验。部分企业已经在市场中找准了自身的发展定位,实现了良性的循环发展。”
“尽管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晚、基础弱,但市场规模却相当庞大。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且宏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尝试,难以一蹴而就,也不能急功近利。”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徐晓兰如是说。
目前,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处于制定阶段。我们坚信,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依靠创新塑造新的增长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才能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专家们认为,为了推动未来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化的进程,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寻找“突围”和超越的机会,从市场、企业、政府等多方面探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佳路径。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划。工信部正在组织制定的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
其次,我们应坚持需求导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差异化机器人发展道路。陈小平指出,相较于工业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和新型机器人领域,国内外的差距相对较小。未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若想实现“弯道超车”,最有可能的途径便是大力发展服务机器人。
最后,我们还需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中国机器人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以此来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宋晓刚强调,对于机器人产品的检测、评定和认证工作,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公正的、第三方的检测评定机构,这样不仅能够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有助于通过检测、评定来引导机器人产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