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存在不足,面临产能过剩危机

   2024-11-20 工业品商城42
核心提示:相关数据揭示出,尽管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迅速,且连贯性地持续两年位列全球榜首,然而立足于我国市场销售情况,本土品牌产品的份额仅仅占据约20%,绝大部分产品源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四大机器人制造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国产机器人产品问世,其核心零部件仍完全依赖进口。深入探究这个问题的本质,我国的机

  相关数据揭示出,尽管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迅速,且连贯性地持续两年位列全球榜首,然而立足于我国市场销售情况,本土品牌产品的份额仅仅占据约20%,绝大部分产品源自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四大机器人制造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国产机器人产品问世,其核心零部件仍完全依赖进口。深入探究这个问题的本质,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在核心技术领域依旧面临巨大的缺失,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针对国产机器人的品质,曲道奎博士日前在机器人产业年度盛会上公布了一系列统计数据:在复杂程度高的多关节机器人类别里,国外制造商(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高达90%;在体现机器人作业难度的焊接环节中,国外机器人占领了84%的市场份额;在展示机器人高端应用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的机器人使用率高达90%。

  我国近邻日本为例,直至2014年为止,该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提交了超过2.2万份专利申请,而我国申请的不过区区6000件,并且这些专利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以机器人最为关键的零部件减速器为例,我国申请的26项专利中仅有一半具有实际效用,其中仅有2项属于发明专利,而同期国外公司在华申请的47项专利中,有效的26项均为发明专利。

  据悉,当前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机器人企业在人机交互、协同操作、安全机制、软件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尤其是以数据驱动为特点的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正逐步向以云机器人为代表的软件机器人方向发展,并不断创新机器人的概念。反观我国,除了少数企业在奋力追赶之外,大部分从事机器人产业的企业尚处在“跟随”的阶段。

  “中国大部分企业在核心技术、核心部件、感知系统、关键应用工艺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尽管我们的产品和市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方面,中国依然面临着空心化的潜在风险。”曲道奎博士表示。

  一方面是大规模机器人产能的迅速提升,另一方面却是技术水平仍停留在中低端,与世界领先水平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产能过剩的危机难以避免。更为严重的是,技术的空心化将进一步导致应用的低端化和市场的边缘化,从而加剧我国低端机器人产业的产能过剩。

  早在去年,便有业内专家呼吁,我国应当尽早关注并调整产业结构,防止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先生曾经提出建议,中国应该引导那些具备发展潜力的园区认真评估自身实力,包括是否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市场辐射能力以及明显的材料优势等等。同时,国家层面应对新批准设立的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现有园区在新项目审批过程中应更加注重选择高科技项目。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