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仔细回顾2015年度的专栏文章时惊讶地发现,关于机器人的探讨竟然占据了整整六篇空间,近期亦再次受邀参与了关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前景的深度探讨,其间既有充满希望的声音,亦不乏对未来走势持谨慎态度者,他们表示诸如百度这类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可能面临来自中国本土制造的难题,如感应芯片技术的相对滞后以及控制软件水平偏低;然而,持有积极态度者则以马斯克领导的SPACEX公司成功发射可回收火箭这一历史性时刻作为范例,显示只要中国政府及资金能如同NASA对马斯克的支持那样,与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私营企业紧密合作,便无惧任何挑战。
个人而言,我倾向于保持乐观的态度。尽管对于产业政策存在诸多争议,但中国的产业政策实际上一直在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假若政府能将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先进制造行业确立为重点扶持对象,提供政策优惠并通过国家基金投入资源,同时藉此成功激发企业家们的创新热情,那么中国机器人制造业必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条最近引人关注的新闻是,新华网旗下的国内首家以生物传感技术为主导的用户体验实验室在2015年11月份与荷兰国家数学与计算机中心(CWI)、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团队等机构联手展开了多场大规模实验,最终成功研发出我国首款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Star。
此外,自国家版《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以来,各地区纷纷推出各自的地方版《中国制造2015》规划,江苏、湖南、安徽、北京、福建、四川、广东、辽宁等地均已明确了制造业强省(市)的发展战略。在东南沿海地区,一条通过“机器换人”策略,大力推动高端装备的生产与应用,进而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的发展路线正在逐步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方面已宣布计划至2020年期间累计实施“机器换人”设备超过1万台(套),浙江亦拟每年组织实施100项省级“机器换人”示范项目,各级行政单位共同推进5000项“机器换人”工程,并设立10个区域性行业“机器换人”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区,四川、江苏则提出至2020年间将完成建设1000座智能工厂(车间)的宏伟目标。
种种迹象表明,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中国并非缺乏具备创新能力的资源与基因,唯一欠缺的或许只是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化方向。
在2015年2月份发表的专栏文章《机器人与无人机》中,笔者曾引述红杉资本董事长莫里茨的一番言论,他表达了对“科技行业未来恐难再属于美国”的担忧,认为“美国科技公司对自身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所取得的主导地位过于习以为常,然而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宣告终结,许多销售软硬件的西方公司将会发现,它们对本土知识的理解甚至不及那些土生土长的外国竞争对手。”
莫里茨所提及的具体案例便是中国制造的大疆无人机,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非常自然且合理的升级过程,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无疑就是机器人,机器人必将成为高端制造乃至智能制造领域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