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日益发展壮大的智能制造体系架构中,物联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回首五年前,当物联网概念在我国首次崭露头角之际,野村综合研究(上海)咨询有限公司的权威专家曾在中国经济导报的专访中明确表明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在物联网领域的科技与标准必须积极与国际接轨,例如物流的标准应具备无国界特性,确保最终出口商品能与全球公认的标准化要求相匹配,既要坚守本民族的标准底线,又能与世界各地实现紧密的沟通交流”。
实际上,早在 《中国制造2025》政策方案正式浮出水面之前,智能制造的标准设定议题就已经引起业界专家们的深深关注。有专家发表观点称,当前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行业性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众多企业在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部分企业更不得不选择从头开始。举例来说,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的缺失使得设备之间无法达到兼容效果;同时,由于企业内部未设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标准,这给整合信息系统带来了极大挑战。然而,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高速发展,各种工业标准规范不一致的现象愈发突出。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两化融合走势判断研究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首先,我国在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的设置上仍有所不足,尚未构建完整的智能制造顶层参考框架,尤其是智能制造各层次的逻辑递进关系尚不明晰。其次,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尚未实现统一。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物联网、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软件等关键技术的具体发展路径不够清晰,相对应的标准规范亦未统一,进而导致不同厂家生产出来的产品之间缺乏良好的兼容性,集成难度较大。
为了解决智能制造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建设指南》,旨在充分发挥标准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导方向。
据悉,《建设指南》所提出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基础共性标准,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五个类别;关键技术标准,包括“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五个类别;除此之外,还包括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
《建设指南》强调遵循“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主要针对跨领域、跨行业的系统集成类标准,重点解决当前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中所遇到的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基础瓶颈问题。
《建设指南》的长远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成功构建并逐步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至2017年,初步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制定超过60项值得重视的智能制造重点标准;至2020年底,全面建立起日趋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修订共计500多项智能制造标准,基本实现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全覆盖。
最后,《建设指南》提倡根据实际需求,优先在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在内的十大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并逐步推广至智能制造的所有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