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德国机床协会于2015年6月份公布的详细报道透露,该国的机床出口总额高达76.1亿欧元,这使得德国毫无疑问地继续稳坐世界头号机床出口国的宝座。强大的出口贸易犹如一股强烈的引擎之力,持续推动着德国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德国国内,出口行业所缔造的就业岗位已占据总体就业岗位的将近四分之一,而其中工业出口部门所创造的工作机会更是超过了一半。为了进一步促进外贸业务的增长,应对挑战,德国政府持续完善相关制度措施,不断降低贸易壁垒,同时借助展会补贴等方式为外贸事务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德国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设立了超过120家商会以及办事机构,其商业网络覆盖了全球各地。德国贸易与投资署同样在全球各国设有办事机构,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包括经济、行业数据分析、市场解析、关税与法律咨询以及项目建议在内的多元化服务。
为了助力企业更好地进行国际化拓展,走向海外市场,德国政府特意搭建了一套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保障体系,旨在在投资企业面临政治风险时,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尽可能减轻损失。
然而,尽管“德国制造”的声誉如日中天,但近期发生的大众汽车丑闻却令全球为之震惊,也使德国民众深感惭愧。然而,回顾德国制造业的百年历程,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德国的标准化体系、创新体系、教育体系以及出口激励政策等都为“德国制造”的崛起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德国实行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制造业培育出了一批充满活力且技艺精湛的技术工人;严格的标准化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产品仿冒和假冒的可能性;成熟的创新体系则为企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此外,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德意志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德国人的理性、严谨、持之以恒等优秀品质恰好契合了制造业的发展需求。
然而,更为关键的是,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诚信经济、信用经济以及契约经济,德国人民的法制观念、诚信意识、信用观念以及契约意识正是确保“德国制造”品牌和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环境,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遵守法律法规已然成为了德国公民的自觉行动。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过去三十余年来,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地位主要得益于人口红利优势;展望未来,若要真正跻身制造强国行列,则需更多地倚重人才红利。
然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并非易事,挖掘人才红利更需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