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业革命第四次浪潮的倡导者,智能工厂承载着实现全新生产制造模式的重任。其核心理念在于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新变革,旨在寻找应对产品频繁更新换代、产品种类繁多但批量较小、价格竞争激烈以及成本压力沉重、投资回报率时间日益紧迫以及资源优化和能源效率提升等诸多挑战的有效策略。其整体架构体系遵循RAMI4.0(工业4.0的参考架构模型)进行精心设计。
RAMI4.0从四个关键层面出发,即生产制造流程、生产制造设备、管理软件以及工程工艺(包括生产工艺、制造工艺、产品开发工艺以及流程工艺),构建了智能工厂的设计框架。同时,RAMI4.0进一步将这四大要素归纳为产业制造链、产品周期链以及企业管理链三个维度,从而构筑了一个立体化的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根据该模型,我们通过生产制造周期、自适应生产制造自动化系统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工厂管理系统三个重要环节,来构建智能工厂的基本特性及其实现路径。
智能工厂需深入理解并掌控产品生命周期,制定灵活且多样化的生产制造周期。事实上,产品从孕育至消亡的全过程,在市场销售量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品生命周期通常会历经研发期、试用期、发展期、成熟期、饱和期以及退出期六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数量各异。例如,在研发期和试用期阶段,所需产品数量相对较少;而在发展期、成熟期、饱和期阶段,产品需求数量则主要取决于市场推广力度以及市场定位是否合理;至于退出期阶段,则需依据回报率、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以及开发新产品的投入力度,来规划产品的生产数量和功能。
S型曲线堪称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产品历经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最终走向生命终点。这条S型曲线生动描绘了传统思维方式下,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与企业在该产品上收益(效益)之间的关联性。
然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得以重塑,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均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一理念对产品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数量产生深远影响,当然也对生产制造规模、投资回报率以及研发周期的拟定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
鉴于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以及产品种类繁多且需求量波动较大的现状,迫切需要一套灵活应变的生产制造模式以迅速应对各种变化。智能工厂建设的首要步骤正是构建具有智能化、自适应性的生产制造模式。近期,位于德国的相关机构正在积极推进智能工厂项目,其中一项关键任务便是设计并规范一个能依据市场对产品需求的不同时期,灵活运用多种生产方式的生产制造发展周期。
智能工厂的核心在于满足产品制造周期的自适应生产制造模式。多元化的生产制造模式是智能工厂满足客户及产品个性化需求的基石,通过将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与生产制造模式紧密结合,适时调整生产策略以达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平衡,从而有效降低成本,提升响应效率。提升产品竞争力始终是智能工厂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人工作业、半自动化作业以及全自动化作业三者的完美融合,我们需首先关注这种混合型生产制造模式所涉及的实施成本问题,生产方式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停工停产情况,设备调试、维护和安装难度增加等因素,员工技术培训难题,系统规划预算的繁琐性等诸多方面。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着力改善以下几个方面:产品数量的敏感度;生产计划的长远眼光;生产工艺的稳定可靠;技术发展的持续进步;制造成本的竞争优势;员工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以上六大要素共同构成了智能工厂生产制造模型的独特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