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落实《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行动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展开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该计划涵盖2015至2018四个年份,旨在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与制造业领域的紧密融合,努力提高制造业、工业产品及成套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并将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列为主要行动之一。自即日起,本刊将推出“智能制造与互联网+”系列专题文章,特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软件工程与评估中心、机械工业信息中心的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智能制造与互联网+”的深远影响及其实际应用,与广大读者共享智慧成果。
如今,全球各主要国家均面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纷纷制定国家级战略规划,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例如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其核心目标皆在于发展“智能制造”,实现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从而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现“制造强国”的诸多发展目标,而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无疑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手段。同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互联网+”协同制造的首要任务即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行动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精心策划了2015至2018年的一系列行动计划,致力于深化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制造业、工业产品及成套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并将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视为重中之重。
面对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巨大挑战,互联网+制造业有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的有机结合,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端到端数据流的畅通无阻,通过关键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大幅度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的主要目标包括: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系统性地发展工厂整体的智能化水平,在重点行业内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推动国内高端智能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实现自主可控;由试点示范模式带动智能制造的整体发展,预计至2018年,累计培育20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逐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
顶层设计是一种注重整体架构布局,运用系统论思想,全面考虑各项任务或项目的方方面面、不同层次以及各类因素,以便于合理分配资源,最大程度地提升执行效率,从而迅速、有效地达成预期目标的策略。在智能制造这一复杂且高度集成的领域,它的圆满实施同样离不开系统论思维的指引,必须从大局着眼,制定出科学而完备的顶层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应当将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视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强大驱动力,精心制定出既能满足国家实际情况,又能顺应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在这项艰巨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着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高科技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要领域,专门针对这些具体场景,分别制定细致的发展战略,明确划定每一个领域在制造装备、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关键技术、服务型制造、基础保障等方面的发展重心以及实施途径,并设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其次,我们需要根据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中所明确的重点任务、发展目标以及实施路径,精心策划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重点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以应用示范和产业化为核心,积极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的深度融合,推动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我们还需支持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以及用户的协同合作,共同研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其产业化。此外,我们还要依托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等关键环节,建设重点领域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具备良好基础条件、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别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应用推广以及实施路线图。
同时,我们在推广智能制造时,必须坚持以标准化为导向,优先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建设指南的制定,使得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我们要对现有的相关标准进行深入梳理,并按照“共性先行、急需先立”的原则,集中精力制定一系列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标准。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标准化试验验证平台,确保标准的可行性、合理性,并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在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和落地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传统装备的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在制造企业推广装备智能化并不意味着必须耗费大量资金重新购置新设备,而是应该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现有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安装传感器、数控装置和通信接口,使装备实现智能化;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再造、新工艺研制、创新管理模式等手段,助力工序智能化的改造。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可以依托研究院所,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企业特点,制定出针对性极强的装备智能化改造路线,明确目标、重点、路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