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业近年来的转型升级之路

   2024-11-26 工业品商城59
核心提示:东莞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主要职能便是接收来自香港地区的纺织、制鞋、箱包以及玩具等传统制造业的业务。而随着时间进入到90年代,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信息技术(IT)制造业纷纷进驻东莞,这使得东莞逐渐转变为以代加工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成就了其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卓越地位,甚至出现了“东莞塞车,世界制

  东莞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主要职能便是接收来自香港地区的纺织、制鞋、箱包以及玩具等传统制造业的业务。而随着时间进入到90年代,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信息技术(IT)制造业纷纷进驻东莞,这使得东莞逐渐转变为以代加工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成就了其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卓越地位,甚至出现了“东莞塞车,世界制造业告急”这样的生动描述。但是,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让沉浸于30年繁荣盛世的东莞制造猛然觉醒,欧美市场订单的骤减,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以及缺乏研发创新能力,缺乏自主品牌建设以及市场拓展渠道的问题,都成为了东莞制造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思略特大中华区总裁徐沪初先生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积累的潜在产能过剩压力逐渐凸显出来,然而随后实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却使得产业错过了一次难得的转型升级机遇。如今,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转型空间愈发狭窄。

  那些选择关停或者迁移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当年从台湾、香港等地转移过来的,主要涉及服装、纺织、鞋帽、家具等传统加工贸易领域,同时也包括部分电子产品代加工企业。据统计,东莞拥有超过1万家外资企业,每年都会有一些从事低端代工生产的外资企业选择关停或者迁移。例如,2015年,知名台资企业万士达与联胜分别关闭了位于东莞的工厂,而为三星提供代工服务的东莞普光也随之停业。

  然而,在这些企业关停的背后,其实也是一场技术革命和制造业革新的序幕正在拉开。以东莞市石碣镇为例,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机器换人、引进先进技术等手段实现本地化升级。

  东莞市石碣镇素有“中国电子产业名镇”之称,这里汇聚了众多电子企业。2015年,机器换人和机械装备自动化在该镇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走进五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轰鸣的车间,墙壁上张贴着“机器换人”前后对比表,改造前的产量为每天7200支,改造后则提高至每天11.7万支;合格率方面,改造前为90.2%,改造后则上升至98.5%,整体提升幅度高达8.3%。整个车间内,由电脑控制的机器手正有条不紊地运作,现场工人数量寥寥无几。

  该公司董事长蔡志浩先生指着一排控制电脑说道:“过去这些工作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员工们很容易受伤,眼睛也容易感到疲劳。”他计划进一步改进工艺流程,未来将打造出类似丰田汽车那样的组装车间,实现机器自动作业,几乎无需人力干预。

  该公司坐落于1993年,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高档多层电路板以及HDI手机版、柔性电路板等尖端产品。总部位于美丽的梅州市区,同时还拥有深圳、东莞三大规模宏大的生产基地,以及五家实力雄厚的子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000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与创新工艺,有效地控制了成本,成功度过了这场经济寒冬。2010年,公司斥资10亿元人民币在东莞市设立了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将其定位于手机HDI电路板高端产品领域,实现了全面的产业升级。近年来,五株公司更是投入了高达十几亿元的巨额资金,引进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淘汰了三分之一的传统生产线,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蔡志浩先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其中的经济效益,他表示,人工成本大约为每人每月5000元左右,如果实行两班制,那么每个岗位的成本将会达到1万元,每年的人力成本将高达10多万元;然而,购买或改造一套设备所需的投资仅为30万至50万元,大约三年半即可回收成本。

  蔡志浩先生感慨道,“我微信朋友圈中的许多同行都是早期一同从小作坊起步,历经数次转型和发展,有些无法承受技术改革带来的压力,最终选择退出。”

  在制造业中,具有知名品牌、广阔市场份额,或者具备雄厚资本实力的大型企业,始终致力于技术革新,引进领先的生产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从而保持持续稳定的运营。相反,那些缺乏足够资金支持且未建立自有品牌的中小企业,往往会遭受来自同行的排挤和竞争,最终可能面临被大型企业兼并收购,沦为品牌企业附属厂的命运。例如成为产业链条上的代工企业,这尚属幸运之举;下场更为凄惨的是那些未能融入产业链条的中小企业,他们只能被迫迁址甚至破产清算。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