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起,东莞市即展开了机器人应用的大力推广工作。截至2015年底,东莞市内各企业共申报的“机器换人”项目总数已高达1262个,涉及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据预测,这些举措将成功替换掉7.1万名劳动力,使单位产品制造成本平均降低约10%,同时劳动生产率也得以大幅度提升,达到65%左右的增长。
随着农历新年即将来临,大批农民工纷纷踏上归途,此时,余剑作为东莞某电路板生产企业的经理,开始对春节后可能出现的“招工难”问题深感忧虑。每年的招聘工作对于他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随着工资水平的不断攀升,他所在的公司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进一步加快“机器换人”的进程。
这个“适当的时候”或许就在1月26日这一天:东莞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被誉为东莞市政府2016年“一号文”的文件明确指出,到2018年底,东莞市80%以上的工业企业必须完成“机器换人”的改革。
此外,《意见》还为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东莞市长袁宝成在1月28日举行的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记者会上表示,“机器人换人零门槛,企业无需提前投入资金,只需在使用完毕并产生效益之后再偿还利息及成本即可。”
在东莞市的整体规划中,机器人推广应用无疑是首要的突破口。《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机器人将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以及服务业领域。其中,工业机器人将在电子、机械、食品、纺织、家具等多个行业得到普及应用;而服务机器人则将在家政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初步实现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东莞市还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工业4.0智能制造模式的目标,鼓励企业运用智能设备以及“大物移云”技术,开展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构建“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工业物联网,从而形成智能制造模式。
与此同时,东莞市还将实施3C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推动国产机器人、数控装备、控制系统在3C产业中的深度应用,建设一批具备高水准的柔性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数字化车间。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的秘书长张旭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东莞市在此次行动中所采取的策略实际上是在向德国工业4.0的方向靠拢,而选择以3C产业作为切入点,则充分体现了东莞市的产业特色,从主导产业出发,找准突破方向和重点,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
东莞市副市长贺宇在解读该文件时表示,自2014年以来,东莞市已经启动了机器人应用推广的工作,截止到2015年底,东莞市内各企业所申报的“机器换人”项目总数已高达1262个,涉及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据预测,这些措施将成功替换掉7.1万名劳动力,使单位产品制造成本平均降低约10%,同时劳动生产率也得以大幅度提升,达到65%左右的增长。
张旭认为,东莞市在机器人应用推广方面起步较早,而且由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需求巨大,因此具备了探索将“人口红利”转化为“机器人红利”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