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明确指出,为了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制造这一核心要素,着力构建包括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在内的制造业新基石,以此来培育创新的制造业模式、业务形态以及产品。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是,本次会议还制定了完善加计扣除政策,适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门的“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等重要措施,并且已经启动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和技术改造工程。
针对这些内容,相关专业人员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所谓“加计扣除”,其实质便是根据税法律法规,在实际发生金额的基础之上,额外增加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额度的一项税收优惠政策。举例来说,假设税法规定研发费用可实行150%的加计扣除政策,那么如果企业在当年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实际支出为100元,便可按照150元(100×150%)的标准在税前列支,从而充分体现出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和鼓励。
这位专业人士进一步强调说,“这项政策对于当前许多科研投入较大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毫无疑问,它也将激发更多企业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此外,设立“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并启动一系列重大标志性项目和技改工程,被市场普遍视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更为具体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
关于本次会议所提出的抓紧出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质量品牌提升等11个配套实施指南、行动计划或专项规划,以及在“中国制造+互联网”领域尽快取得突破的要求,我们也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早在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公开场合曾经表示,中国政府计划利用三个十年的时间,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正是这一阶段的行动纲领,旨在使我国从全球制造业的第三方阵跃升至第二方阵。终极目标是在2045年跻身世界领先地位。当时,苗圩还特别提到,“互联网+”是实现上述三步走目标的第一步——“中国制造2025”的强大助力器,将为产业智能化提供坚实后盾,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相关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在这其中,智能制造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智能制造涵盖了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制造设备的智能化以及产品的智能化。其中,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前景备受瞩目,尤其是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工业视觉等领域,预计到2020年,国产市场份额将超过40%;而智能制造机械设备同样值得期待,如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成套设备等,预计到2018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将达15万台,复合增长率高达27%,保有量更将达到60万台。”
综合来看,“中国制造2025”最能吸引资本市场目光的两个焦点领域分别是工业互联网和机器人。此前,国泰君安曾发表观点称,工业互联网代表了全新的生产力导向,将为传统行业带来极大幅度的生产力提升,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互联网有望带动创造高达3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相关产业市场潜力无限;而民生证券亦表示,围绕智能机器人领域,投资者可分为三大主线展开布局,包括具备系统集成实力且客户资源丰富且下游应用广泛的系统集成商;某个细分领域优势显著,积极拓展相关领域并已具备一定客户基础和实践经验的设备制造商;以及通过内外兼修的策略融合进入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上市公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