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由精细划分的工业软件市场板块中,以生产管控为核心的相关软件继续保持迅猛的增长态势,多家大牌企业如西门子等均在此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这一现象的背后,主要得益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多个重要领域对于提高生产管控流程信息化水平的迫切需求。相比之下,研发设计类、业务管理类以及嵌入式软件的增长速度则相对放缓。
西门子公司作为生产管控类软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近年来在其数字工厂业务领域表现突出,全球范围内的订单数量及收入增长率均维持在8%左右。尽管在中国市场,2015年的增长速度相较于2014年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另一家研发设计类企业AutoDesk在华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虽不及美国和欧洲地区,达索系统公司在亚太地区的市场份额更是呈现出下滑趋势,而本土研发设计类企业数码大方在2015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却同比减少了高达48.36%,这无疑揭示了中国在研发设计类软件市场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在业务管理类软件领域,国际知名企业SAP和Salesforce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而国内企业用友软件在2015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却出现了负增长,这反映出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现状。至于嵌入式软件领域,整体发展较为稳定,领军企业华为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步伐,但该领域的增幅同比亦有所下滑。
根据2015年部分上市企业发布的公开报告显示,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在2015年度的营业收入增幅普遍出现下滑,甚至有部分企业的营收大幅度降低,陷入亏损境地。尽管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工业软件市场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为国内的工业软件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绝大多数国内企业尚未积累起足够的技术优势,难以成功拓展海外市场。因此,当国内市场趋于疲软之际,国内工业软件企业所遭受的冲击往往大于国外企业。面对此种形势,各软件企业纷纷寻求新的增长动力,通过研发新技术和推出新产品以提升市场占有率,从而导致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相应增加。
2015年5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一旨在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同年7月4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两项重大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为工业软件市场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在新的政策引导下,国家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金融扶持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工业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在工业软件领域,能否在研发设计等高端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突破,使得我国工业企业的软件体系实现完全自主控制,必将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此外,在国家重点推动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领域,工业软件的应用将先于其它行业取得广泛普及,因此业界对这些领域的动态发展不可忽视。
身为全球制造业领袖的美国、德国以及中国,依据各自所拥有的显著优势,分别提出了符合其国情和实际需求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构建方案。其中,作为世界科技前沿的美国,主要依托于工业互联网联盟(简称IIC),凭借通用电器公司联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思科系统公司、IBM和英特尔这几家业界巨头,积极推动参考架构、测试平台以及实用案例建设等方面的关键工作,借助各大企业自行建立的实践案例组织开展了各个垂直领域的一系列深度应用研究,以此方式帮助加速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全面落实。而在欧洲大陆上另一位领军者——德国,他们的工业4.0平台”的建设则是由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德国电气电子(ZWEI)和信息技术协会(BITKOM)共同发起,并明确了规范化、安全保障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这三个主题方向。以当前正在广泛采用的基础协议为基石,德国方面正集中力量针对数字化工程进行标准化规则的制定。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小组早在2015年2月份就已正式成立,至今为止,已经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并且在此基础上,智能制造相关的标准项目立项以及研制工作也即将展开。在这个关键时期,工业软件企业能否成功地将自主研发的技术专利融入到工业互联网的标准体系中,无疑将会对该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