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在其诞生之后的数十年间逐步成长壮大,如今已然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结构完整、具备相当水准且能够参与国际竞争、保障国家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产业。然而,王文斌先生同样指出,相较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仍处在奋起直追的阶段,诸如粗放式发展、核心技术缺失以及供给匮乏等问题正阻碍着产业前进的步伐。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关键支撑力量,其产品的质量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装备优则国强。”王文斌先生强调,“展望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机遇众多,包括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资金储备充足以及人才资源丰富等优势,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有效挖掘并善加利用这些资源。尽管国际贸易区域化、装备制造本土化以及核心技术封锁化存在利弊两面性,但我们中国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根据“机工智库”发布的数据,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经济运行景气指数及出口指数均显示,短期内,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出口亦处于收缩期;从中期角度观察,“十三五”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将呈现先抑后扬的增长趋势;而从长远来看,预计至2025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将由当前占据全球份额的30%提升至35%以上,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所占比重将由现有的20%攀升至35%以上,出口规模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也将突破20%。
石勇先生向记者透露,未来10年内,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制造业将再次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我国装备制造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其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偏低;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极为旺盛。
具体而言,我国共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以及525个小类,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涵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即便以美国为例,其工业门类的完整度仅为我国的94%左右,而日本的这一数字甚至不到我国的90%。
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全方位的竞争力支持,我国拥有超过14万家机械供应商、7.5万家通信和设备制造商以及10.4万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其供应商网络规模远超日本的五倍之多。
“关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务院已经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布局。只要各部门及企业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必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王文斌先生主张,现阶段,对于行业和企业而言,首先应集中精力妥善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全力以赴地培育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以便行业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本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处细节,从而迅速提升装备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使得广大用户得以安心且信赖地使用我们的产品。其次,不仅要全面运用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技术,还需推动我们的工厂由传统生产线制造逐步走向自动制造、柔性制造以及智能制造,进而逐步建立起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智慧型工厂;同样,充分发挥互联网以及信息科技的巨大潜力,助力行业内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可使资源如咨询、研发、集成、制造、配套服务以及分销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利用,逐步构建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虚拟制造生态圈,从而迅速提升装备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以及装备产品的可供应性,进一步巩固并扩大我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从全球范围来看,尽管金融危机给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复苏速度与幅度却远远超越了德国与日本。在此次会议上,课题组负责人、资深研究员鞠恩民先生深入剖析了“美国再工业化对全球及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这一主题,他明确指出,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反弹速度与幅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德国,更是遥遥领先于日本,这主要归功于其在新兴领域与高端环节的积极布局。高端产业正是维系美国当前发展与持久繁荣的关键所在,这些产业最能支撑创新、包容以及可持续增长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