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度始,我国工业领域企业的利润状况遭遇了数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其中牵涉到多种因素:一方面是因市场需求的匮乏,使得生产及销售均显疲软态势;另一方面,工业产品价格明显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效益的下滑。再次,包括采矿业与原材料产业在内,均呈现出利润下滑的显著特征。最后,挤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还包括成本持续高企及流动性资金短缺。
回顾近些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劳动力薪资水平与原材料价格的逐步攀升,无疑给工业产品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压缩了工业企业获取的利润空间。如此恶性循环之下,便形成了“需求疲软——销售下跌——生产放缓——经济下行——需求疲软”的恶性闭环,且这种局面在不断强化当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工业企业未能成功脱离传统的以速度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也意味着,在经济增长率较低的时期,企业效益的下滑幅度往往超过了经济整体下滑的步伐。
尽管2016年我国各主要工业行业的运营表现总体处于平缓状态,且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再加上政府实施的降息、减免税费等措施对企业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然而,鉴于工业企业盈利状况的改善仍高度依赖于市场需求的回暖,短期内稳增长政策所带来的需求增长并不具有持久性。因此,我们尚无法断言我国工业生产形势将迎来重大转机。
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困境依然繁多,产业结构亦需持续进行调整与优化。首先,前期积累的库存量相对较大,去库存化与去产能任务面临着较大压力;其次,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融资难题与融资成本高昂的问题始终并存;再次,全面推进的营业税改增值电信服务增值税政策,对于诸多企业而言,仍需经历一个适应期,方可完全掌握其要点与精髓;最后,纵观全局,虽然我国经济规模已达一定体量,但若欲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跨越式发展,仍需借助实实在在的投资,以及通过提升产业结构自身的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市场供给的有效性。
面对我国工业企业利润下滑的现实,既有源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同样也有源自结构性缺陷的难题。从经济周期角度出发,由于我国制造业过度倚赖外部需求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工业企业利润下滑与出口及投资增速放缓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而在对结构性因素进行剖析时,我国工业企业成本上涨过快以及国有经济占比较高,正是导致工业企业利润下滑的主要诱因。因此,针对周期性因素,我们需要通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实现稳定、快速且可持续的增长。至于如何应对结构性因素,则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资源品价格改革等手段,着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以此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工业企业正逐步转向“由要素扩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新型增长模式。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另一方面在制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时,应当注重政策效果的转化。随着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与民生项目的大规模展开,只要工业企业能够牢牢把握住“三去一降一补”的基本政策导向,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扭转利润下滑趋势并非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