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乃是源自德国人工智能研究院所提倡之理念,在美国该理念被称为工业互联网,而英国则提出了“英国制造2050”的设想。至于在中国,相应的政策目标便是“中国制造2025”。
究其实质,“工业4.0”依托于万物互联的基石,借由互联网与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来颠覆过去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强化灵活性生产,同时将传统工厂对制造环节的重视向前端的设计环节及后端的服务环节拓展。
据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一位颇具声望的教授阐述,“工业4.0”的研究对象并非仅限于制造业,而是已扩展至整个服务业。
那么,为何要在保险行业推行“工业4.0”呢?如何实施呢?德国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他们并非因“工业4.0”而选择“工业4.0”,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鉴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该系统所节省的人工成本相较于其投入而言,效益更为显著;其次,旨在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传统的银行、保险业,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往往局限于某一固定场所,然而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销售人员可外出开展业务、获取订单,从而拓宽其服务范围。此套系统或设备正是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正因如此,“工业4.0”才得以在保险业、银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从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4.0”的概念实则是从自动化向信息化、数字化的逐步演进与转型。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实质上将“工业4.0”等同于智能制造,然而这一观点尚存争议。若将“工业4.0”简单地等同于智能制造环节,那么“中国制造2025”恐将面临失败的风险。
德国提出“工业4.0”的初衷在于发挥自身强大的制造实力,然而如今全球经济已被如美国、中国等互联网大国所主导,因此美国亦提出重返制造业,利用互联网技术革新制造业。鉴于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极高,德国希望通过倡导“工业4.0”的理念,推动本国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实现高市值,这无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尽管当前人们普遍认为无人化工厂代表着未来趋势,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德国的实际经验,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德国企业EOS的3D打印技术,虽然其在精度、强度方面表现出色,但在经济成本方面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亟待突破。通过深入观察,我们发现德国企业如宝马的生产方式更倾向于柔性化制造,即使在车间内,仍可见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参与搬运、冲压零部件等工作。其所采取的策略是,部分工序可由机器取代,而另一部分则需依靠人力完成,而非盲目追求无人化。
因何在工厂车间并无如设想般人员稀缺或机器充斥其中呢?德国工厂主管人员给出解答称,通过精细计算,相较于大量机械化设备投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人力资源以实现更为经济实惠的生产方式。例如,西门子公司尽管已涉足人工智能领域,但其实际运营仍沿袭传统工业2.0模式,即大规模生产。
尽管德国人工智能研究机构提出诸多创新理念,然而在实践层面,他们依然坚守着德国传统的发展模式,稳健地推进各项单项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我们探讨了“智慧城市”的相关议题。然而,德国同行对此却并未产生共鸣,他们更倾向于从智能交通着手,致力于解决智能交通系统如何进行改造升级等具体问题。通过深入探讨与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我国在理论创新方面具有强大实力,然而在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实际应用方面尚存不足。相比之下,德国在这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因此,在未来的合作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将国内难以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交由德国方面处理,共同推动研发工作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