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行旅期间,令我深刻难忘的莫过于宝马汽车公司的先进生产线。初看之时,宝马的生产线似乎仿佛与日本丰田工厂无甚分别,然而深入观之,却发现它其实是一条超凡脱俗、高度精准化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为适应多个型号及多样化色彩需求而精密规划。每一辆汽车一经推出,不论是白色的1系或黑色的2系,其各零部件皆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这背后的制胜之道全赖生产线后端的总控系统精准把控。除此之外,宝马如今已实现每隔58秒便可产出一辆新车,如此惊人的速度使得每一道工序均严格控制在58秒内完成。相较之下,宝马Z4跑车的制造过程则略显繁琐,因此每经过四辆其他车型之后,方能产出一辆Z4。
此外,西门子公司的每一道工序同样精确无误,均以58秒的速度顺利完成。回顾此次经历,我深感两点启示:首先,体现了德国人一如既往的严谨态度;其次,展示了人机工程学的卓越运用。实际上,58秒正是一道工序的理想时间,我国企业在此领域仍需不断努力,精益求精。
更为值得我国借鉴学习的,乃是德国人持之以恒、持续改进的精神。面对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德国人始终专注于一点,逐步推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钦佩不已。据德国西门子安贝格工业4.0工厂的一位产品经理介绍,他们仍在不断寻求改善。例如,目前每个标签均采用二维码扫描方式,但为了进一步提升效率,预计年底将全面更换为RFID标签。他们正是通过针对具体问题逐一突破,从而创造出“58秒”这一时间概念。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工业4.0的最佳实践模式应是一个逐步推进的改良过程,我们无法跳过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直接迈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门槛。我们必须扎实根基,适时跃进,但不能急功近利,企图一蹴而就。如若过分追求工业4.0的速成效果,恐怕只会导致沉重代价。那么,如何实践这种逐步推进的改良呢?我认为可能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要立足于企业的核心价值。对于企业而言,倘若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无法保障,那么发展壮大无疑只是空谈。因此,企业在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造时,务必审慎评估其是否对企业的主营业务产生积极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信念,稳步前行。
其次,要围绕战略和商业模式展开。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长远规划以及商业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然后再逐步落实各项措施,逐步提升整体水平。
再次,要依托技术创新。新技术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因此企业在选择技术方案时,应当优先考虑相对成熟可靠的技术,同时自身也需具备相关技术的积累和沉淀,以便在提升改善的道路上疾驰前进。
最后,要依托自身实力,尤其是人力资源能力的支持。这无疑是最为关键且决定性的环节。如同我国工信部首批21家试点单位的营销系统率先尝试推广所谓的工业4.0,实际面临的困境却是缺乏足够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无奈之下,只得委托相关高校定向培育专业人才,为我们的未来设计、研发工作储备力量。因此,我们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立足自身基础,稳扎稳打,持续探索前行。